1.留言背后的困惑
早起打开手机,去年教的学生给我留言:“老师,我来到初中,感觉学习语文来越来越困惑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按我们学生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就错了呢?平时老师总强调答题格式,不按要求的格式来就错。老师,我也有我自己的理解呀。”
这是一个对语文很感兴趣,且语文素养不错的孩子。在学习语文方便,她不属于偏执型。对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理解,她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学生的留言中,我能感觉到她的困惑。我明白,她是陷在了“程式化”和“灵活化”的语文学习困惑中。
这样的困惑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困惑,这样的困惑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深思。核心素养落实的今天,我们要关注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如何教?如何学?怎样才能教出“活”的语文,从而教出“活”的孩子?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2.的、地、得
小学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上面有道题:仿照例句写词语:缓缓地—— 闺女写的答案是“缓缓地流着”。试题批阅老师判定为叉子。同事孩子的答案也是类似的,结果判定也是叉子。孩子很是不解:妈妈,为什么错了?按照孩子的理解及“的”“地”“得”得用法,这类答案没错误。
晚饭后,我、我同事、孩子老师,我们一起讨论“的”“地”“得”得用法。查阅资料,举例证明,我们为争论一道题而探讨老师的精心备课,学校如何让老师们精心备课……
我们探讨语文教学,我们探讨老师精心备课之前提,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追求答案,而从根源上讨论解决问题的根源。这样的探讨更纯净。
3.两道试题
上午,我们为二年级数学试卷上的一道题而讨论,结果是讨论试题的设定如何在遵循孩子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语言简洁。
下午,电话响起。是老家的一位同事打来的。她咨询我五年级语文试卷上的一道作文题。题意大致为:家里来了客人,你要向他介绍或推荐你的一样东西。该如何介绍或推荐。
她是代替她单位的两个老师问的。两位老师为学生作文中要不要点到“家里来了客人,如何介绍或推荐”争论不休。
理不辩不明,教学也是在发现问题,争论辩解中走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
最美的模样是什么?最美的教研是什么?今天,我留存美好,也旨在提醒或警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