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公众号知道《一本好书》这个综艺节目,说是综艺节目,其实是一个关于读书的节目。
百度介绍: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场景式读书节目。
该节目用12期还原11本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由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演员演绎,通过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情节和情感 。
该节目于2018年10月8日起腾讯视频每周一晚20:00播出,于2018年12月24日完结 。
年前找来看过几期,觉得是一种很好的带领大家开启和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方式。每期一本经典著作,先是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这本书的主要情结,期间会穿插主持人和2个评书人的解读,一期时长约1~1.5个小时。
年后来看的第一期是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以前根本就没听过这本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的书。
潘虹、尤靖茹分别将老年和青年海莲演绎得很到位,特别是尤靖茹将青年海莲演得很生动活脱,第一次听说这个演员,还特地去查了下。
个人觉得《一本好书》好在用生动形象的舞台剧向读者展示故事大概, 激发读者兴趣,然后又鼓励和指引读者去读原著。
看完立马微信读书搜了下,果然有,我们现在获得书籍实在太方便了,比起海莲那个年代为了获取心之向往的书籍不惜写信从美国跨越重洋从位于英国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邮购,但也许正是现代社会太过方便,让我们少了对书的珍惜和因书产生的情感。
内容简介
维基百科
《查令十字路84号》(英语:84 Charing Cross Road)是由海伦·汉芙(Helene Hanff)于1970年撰写的一本书籍,书中集结了二十余年来,作者本人同英国伦敦的一名古书销售商法兰克·铎尔(Frank Doel)之间的书信纪录,而后者所经营的Marks & Co.(Marks & Cohen)书店的地址,正是查令十字路84号。
作者汉芙居住于美国纽约,由于无法在该地区找到所需的晦涩艰深的英国文学著作,且偶然在《文艺周刊》上看到了一则Marks & Co.书店销售古书的广告,因而于1949年首次联系了该书店,随后得到了法兰克的答复。这之后,不单单在两位主人公之间,在汉芙和这家书店的所有员工之间,发展出了一段长距离的深厚友情。他们彼此交换圣诞节礼物、生日礼物,在英国因为二战而导致的食品短缺中,汉芙也常常随信附上一些食品包裹。他们在信中谈论的话题一般围绕书籍本身,诸如约翰·唐尼布道书的不同版本,如何制作约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洛杉矶道奇(Brooklyn Dodgers)或者是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
汉芙曾在书信中多次表示将到英国旅行,并且造访该书店。然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迟迟未能成行。时过境迁,书店最终关门停业,而法兰克和其他一些员工也相继下世。汉芙最终于1973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拜访了远隔重洋的查令十字路84号,此行一个月的日记随后集结成册,出版了《The Duchess of Bloomsbury Street》一书。
Marks & Co.书店现已停止营业,变成了麦当劳快餐店,但是在查令十字路84号临街的墙上,如今钉上了铭牌,以记录这段读书人奉为佳话的故事。
原文句子摘录
以下10段句子是阅读时划出来的,打动到我的一些句子,其中9条均是海莲写给查理十字街84号的,第2条是弗兰克回给海莲的。或有趣,或现真情,对书或对人。
1
言归正传,布莱恩告诉我:你们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我一听简直吓坏了。他拿出一本目录给我看,这是一家设籍在美国的英国公司,专门代人从丹麦寄送补给物资到英国。所以我会寄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一份小小的圣诞礼物,希望数量足够让你们大家都能分得一些,因为布莱恩跟我说:查令十字街上的书店全都“小得很”。
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
2
谨在此向您报告,您的礼品包裹于今日平安抵达,并已均分给大家。而马克斯先生和科恩先生则坚持只由员工均分即可,不用关照“老板”。再者,我想让您知道,您所寄来的物品,我们不是久未看到,就是只能偶尔在黑市匆匆一瞥。您能这样子顾虑我们,实在是太亲切也太慷慨了,我们都深怀感激。
3
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最好是小小一本,可以让我轻松塞进口袋里,带到中央公园去读。
4
这本书大约一个星期前寄达,现在气也慢慢消了。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倒不全然因为这是首版书,主要是我打出生起从没见过这么标致的书。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实在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一位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质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而不该委身在一间寒酸破公寓里,让我坐在蹩脚旧沙发上翻阅。
5
真感谢你寄来的《五人传》。实在难以置信,这本一八四〇年出版的书,经过了一百多年,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完好的书况!质地柔细、依旧带着毛边的书页尤其可人。我真为前任书主(扉页上还留着“威廉·T.戈登”的签名)感到悲哀,真是子孙不肖哟!竟然把这么宝贵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卖给你们。哼!我真想趁它们被称斤论两前,拎着鞋溜进他们的书房,先下手搜刮一番。
6
你和诺拉过了一个不赖的假期吧?我自己则全消磨在中央公园里。我的宝贝牙医师放了我一个月的假,他却欢欢喜喜带着娇妻度蜜月去了,旅费是我出的——我有没有提过?好几个月前,我发现牙齿一颗接一颗全坏光了,我要么乖乖装上牙套,要不然就得全部拔光!因为还不想当个无齿之徒,我最后还是决定装牙套。可是诊疗费简直是天文数字!看来伊丽莎白只好在我没来的情况下登基了,我呢,今后几年里也只能留在这里看着我的牙齿一一加冕了。
7
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8
你们店里一直发行这么棒的目录,却直到现在才寄给我!难道你还好意思跟我说你老是忘了吗?汝等无赖!
忘了哪个复辟时代的剧作家老爱用“汝等无赖”这个词儿数落别人,我好不容易终于逮到机会可以用它来造个句儿。
9
我得到一笔CBS提供的编剧奖助金——为数五千美元,供我未来一年将美国历史编写成电视剧本。我头一个要写的题材是英国占领期间的纽约。我一边写一边踟蹰——贵国同胞于一七七六到一七八三年在这儿的行径那般龌龊不堪,而我偏挑这一段来写,实在有点儿对不起你们现在待我如此温良友善,体谅慈悲。
10
“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要夺眶而出。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购书、藏书原则
老实说,订这本书实在是违背了我的购书原则。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可是,这儿竟然连图书馆也借不到这本书。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这也是海莲写给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到此处,很是惊讶,跟自己之前的认知和做法完全不同,通常我们是因为想去读某本书才会去买,买回来读了放在那或者干脆还没来得及去拆封,一年下来看看自己买来多少书读了多少书,都是以数量和体积在计算,希望能带给自己博览群书的满足感。
而真正会读书的,爱惜书的人,如海莲,原来是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买回来的书一定是自己觉得值得重读的书,而且每年还会“大清仓”,把一些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部扔掉,留下来的都是会反复重读的书。
将书精简,不浪费时间在不好的书上。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购书、藏书原则。
不买未读之书,不藏非重读之书。
学习了!
1)购书:不买没读过不知道内容的书,可以先看电子版或去图书馆看,觉得会重读的找对版本再买。
2)从精简自己和孩子的书开始,对那些纯粹是充数当摆设的书进行周期性清理,保持书架上是会再次翻阅的书。
时间宝贵,留好书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