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晚我们上思修课的时候,老师先是举了一个铁猴子与毛绒猴子的实验,而后又引申到我们人身上,开始大谈特谈留守儿童。她先是问大家觉得自己可能会以什么方式遇见留守儿童,然后开始说大家对于留守儿童的帮助其实更多是把自己放在强者角度上,是一种对弱者的怜悯。最后她义正言辞地发出一个疑问:“你们这些人,在遇见留守儿童的时候会不会短兵相接,会不会矛盾纷纷?”
二
我觉得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没有人比我更有发言权。因为我以前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不过现在应该是留守青年了。
就我自己来说,当年父母离开的时候,据说我嚎啕大哭了好几天。到山里,到小巷,甚至到茅房,到处去找妈妈,找不到就哭得撕心裂肺。
但是这些都是据说,因为我实在是记不清,都是奶奶后来跟我讲的。
不过在我能记事之后,有一次爸爸妈妈过年回家,我好像完全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为什么出现在我家。直到奶奶对我说,这是你的爸爸,这是你妈妈,我才会懵懵懂懂地叫一句。而且这种情形在我小时候几乎每年出现一次。一年实在太久了,久到我完全记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是每年过年都要重新认一次。
现在想想好像是蛮悲哀的。但其实当我回忆起童年的事情,我好像完全没有受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可能是我们那个村子里大家其实都是一个样子,所有人的父母都是外出打工的,所以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稀奇。现在对童年的印象就只剩下和一群小伙伴的玩耍,什么摸鱼,掏鸟,都是不在话下的。甚至和一群男孩子去放牛时,他们进山偷别人家的李子,我来给他们放风。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大多数人家的牛都卖掉了,我只能一个人放牛。这时就拿上·一本曹文轩的草房子,牛在吃草,我就在树下看草房子。有时兴致来了,还会爬到牛背上坐着,每当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颇有一股隐士之风·。
等到再大一些,就更是习惯了。心里还隐隐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逍遥自在的很,虽然爷爷很严厉也很挑剔,但总归是不怎么管我们的。
所以其实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比很多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还要好得多。而且我并不是全然失去爱的,我的爷爷奶奶还在,我的奶奶对我很好,很慈祥。在我心里,是一直把她当做母亲敬重的。
三
回到昨天,虽然老师说的好像没错,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就是硌得慌。凭什么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弱者呢?为什么要给我们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挂上留守儿童的标签?留守儿童又怎么了?有什么理由觉得我们跟其他人相遇就会不愉快?
就单单说给我们冠以留守儿童之名这一点,其实就是在将我们贴上一个标签与其他人区分开,就是一种歧视。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只有山村才有留守儿童。那些城市里父母工作繁忙,孩子跟父母根本没有多少相处时间还,还有那些小小年纪就送出国留学的,这些不都是变相地留守吗?
而且现在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留守儿童很可怜,很值得同情的思想。我们可能是衣食住行不如其他人,但本质原因绝不是留守,而是穷。但其实父母在不在家,穷的还是穷,就算父母在家也改变不了穷的现状。所以其实说留守儿童可怜,倒不如说穷人家的孩子可怜。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还是要解决贫困问题。
说实话,留守并没有给我的童年留下阴影。今天的我,自认为还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大学生,与大家相处也都还不错。
因为·,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也一样能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