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20多年的同学到成都出差,路过我这儿,特地来看我,在我这儿住两天后准备启程,我送他进入候车大厅,直到他乘坐的列车开始检票才惜别。
返回路上,收到他发来信息,信息很短就一句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人送别,是一种雅人深致之举,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又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柳相赠,阳关古道敬酒,都那么的有意味。要说送人,还得数名气最大,最好酒的李白用最简单的话给我们描绘的送别场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场景读来是历历在目,如临其境,若不是平夙莫逆于心,哪有这临别难分难舍之情。
如果平时看见你都觉得不想搭理,你看见我浑身泛鸡皮疙瘩,一旦远离,那最好不过,内心俨然一副送瘟神之快感。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面,何必送行!而在现代人生活里,送行和请客拜寿送葬一样成为必要的礼节,不送,让人觉得你缺少礼数,送行,实在又是一件考验人的事情。设想下,十多个人三四台车,几个人挤在一辆车里,众星捧月般的送别一个人,浩浩荡荡的往车站驶去,又挤在如织的人群里,站等火车到来,扯几句无关痛痒的咸淡,好容易盼来汽笛长鸣声,然后作鸟兽散,吐出一口轻松快乐气,一路轻歌曼舞的往家颠的场景,这就叫礼数。而被送的那一方,觉得是自己人缘好,体面,没白混,心里想还有这么多人不舍得我走,在看旁边那些独自出行没人送的人,内心的优越马上被精神抖擞焕发出,恨不得对前来送自己的每一个人握十八道手,道十回谢。
好在这是中国,送行只能到候车大厅。要是在印度,那场景更是宏大,你去送人,被送的人负责爬火车,你负责跟着火车跑,直到被送的人从窗户里伸出头和手接过你递上去的行李,送行才算结束,至于握手,道谢就不可能了,顶多被送的人把手从车内伸出车外朝你摇一摇。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悄然而行不让人送的,这类人通常不愿意麻烦人,或者两人关系一般,怕自己提出来后遭到对方婉拒。这类人活的明白,所以悄然而行,为别人也为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顶多下次见面时解释说“上次临时有事来不及通知您了......”,而对方也马上就驴下坡,忙不迭的回答说:“可不,要不你老兄怎么会不告而别,一定是遇到急事了。”
送行既然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就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了。如果送行只限于在车站码头这类地儿,握手就别,那问题就简单多了,但是中国人的陋习之一就是凡事追求完美,不给人留把柄,为追求完美就一切按最好的礼节上。在送行前,“吃”是优先考虑的,美其名曰“践行酒”,恨不得把以后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性的囤积在他的肚子里,当然,这还不算,酒足饭饱临行之前奉上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若干是必不可少的,若两人关系够铁,奉上一叠钞票也是情理之中。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壮的一次送行。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个严寒的冬夜,我从山西回四川准备上学。老家在乡下,离车站很远,二叔赶着马车,奶奶和我坐在后面,从傍晚启程足足走了三个小时。车一到站,二叔圈住马车,就去找带我回四川的老乡,奶奶和我在候车厅等候,大厅里光线黑暗也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都围坐在一起取暖。奶奶是个小脚,走不了多久腿就痛,就是这样,她在大厅转了一圈选定靠墙的一块空地,又从包裹里抽出一块粗布铺在地上让我枕着行李靠墙睡在里面,自己坐在外边算是为我遮挡来回走动人的影响。不知睡了多久,迷迷糊糊的听到旁边说话的声音,再就是感觉我被人扛在肩上,一路颠簸的跑入站台,这儿人声鼎沸混乱不堪,又是上台阶的感觉,直到我被放在冰凉坚硬的木板上,又模模糊糊的听到一个声音“宝柱哥,咱娃还在睡,给我哥说家里都好。”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的人,离别的那刻像是开刀,医院开刀前要注射麻药,使病人在麻木中度过那场痛苦,送别可没有麻药,所以离别的苦楚最好避免。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要的就是这种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