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8 麦子
这是麦子的第69篇原创文章
(全文2500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同样的一个事件和道理,很多时候在于你听到的时机和什么人对你说出口的,甚至是年龄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行为反馈,有的时候你需要的是朋友的怂恿安慰,有时候需要家人的金玉良言。
早就想谈谈关于父母的爱暴力这个话题了,加上前段时间张靓颖老妈的那一系列行为,更让我觉得应该谈谈。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爱暴力,爱暴力简单来说就是来自以爱的名义下做出的一系列不在乎接受者本身感受的行为,这个说法来自于家庭心理学作家柏燕谊2013年出版的书《爱暴力》。书中以多个临床案例为基础来分析和支持这个定义,并在之后的评语中带入一些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引起读者的反思。先不说它的科学论证性如何,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大孩童
很多书中、社会中充斥着大量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教程,但是少有教育父母如何做父母的方案。其实这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种。客观因素是在过去教育的那个年代,也就是物资较为匮乏,刚填满肚子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在于教导孩子如何竞争成为第一,因为这是匮乏时代的途径,只有第一或者定义为优秀的人,才能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多的机会,殊不知现在已经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了,竞争、囤积式思维应该转变了,而变成注重双赢和物质精神两手抓的时代。那主观因素呢,之前那个年代的父母,无法转变思维,导致的结果就是过度的溺爱孩子,无条件的给予,口口声声中是不要让孩子再吃自己当时的苦头,所以,喂饱型人格的熊孩子大量出现,熊孩子的出现,是因为有熊父母,很多父母本身,也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大孩童,我们从那个经典的问题中就可以看到当今社会中的大趋势“男女孩穷样富养的区别”,哪来的需要穷样富养啊,这是典型的匮乏思维带来的定势,我们需要的,不分男女,都需要二者兼顾的训练,才能得到人格上的完善,而不至于成为下一个熊父母。
孩子是你带来的,不是为你来的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想想,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大量被大趋势推着走的人们,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准备好以后才为人父母的。举个栗子:到了什么岁数就该结婚生孩了?有理有据的说因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再加上社会因素再在这个阶段应该做这个阶段的事儿了,真是这样吗?我就喜欢较劲了,我就真去查资料看这些依据的来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一查,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几个数据,具体数据我就不说了,反正是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代表我们很多时候是简单的把一些社会行为过度定义然后使用,浮在表面使用一些概念。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社会形态的固化,再简单一点就是走我们一直嘲笑的那个放羊娃“放羊,赚钱,娶亲,生娃,放羊”的套路,只不过我们多了一些名目上看起来高大上一些的学习。
继续来说,因为以上情况的存在,所以孩子的来临并不是完全思考过的,就像为什么要结婚没几个人想过一样。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小版复制品,越是差劲的父母复制能力越强,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会成为他们延续生命的寄托,古往今来我们向死而生的观点冲击有多大啊,把一切自认为好的,有用的东西一股脑的交给孩子,本质原因,其实是心里面想着孩子是自己的投资,投资就一定要带来回报,我们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就可以看出,甚至你对孩子的爱,可能只是自私的一种美化包装。你觉得好的,并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你塞给孩子苹果,说这好,孩子可能只是想要香蕉,你说这不对,爸妈是爱你,才给你好的,爸妈爱你,对你做的一些事儿就算看起来是错的,也是因为爱,世界上最无私的爱的就是父母的爱了,现在我知道,要分清楚一些糖衣炮弹。
你的价值观不是我的价值观
社会飞速发展,时代极速更迭。我完全同意父母长辈的经验教训比我们丰富,他们大多期望的是稳定,安全的选择,但我们也得看他基于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有很多的选择和路线,是曾经的长辈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比如“电子竞技”,我们为了跟上社会的进步,有时候必须去面对一些与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拉扯的疼痛,七年就是一辈子,我们的行为习惯随着我们的心智模式进化而改变,带来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显而易见,甚至有的时候长辈会期望趾高气昂的在我们面前说一句“你看我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我们要知道,为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做合理解释是每一个人的正常行为,我们能做的,只是靠自己的选择做出一些成绩,在自己开心的同时把这些带给父母长辈,毕竟,长时间的看来,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从小,父母照顾你,你的不快乐父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个习惯会延续,但当你开心的把一些结果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是会理解的,也不要嘲笑他们。你发现吗?很多时候我们受到阻碍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还在叫嚣着与众不同。
婚姻中的正确关系
婚姻在我们大众看来都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但这成熟并不代表心智上完全成熟了,很简单的例子,结婚以后,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新的家庭代表的是,经济、生活、精神方式的独立。而我们由于一些国情和社会原因,有很多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以前你还是孩子时候的生活惯性,父母还会按照以前的要求来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父母的指导惯性和孩子的依赖性导致的矛盾就此而来,其实这是错误的。我比较主张结婚以后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都不要和父母在一起住,不是说不孝顺,我们太多时候喜欢拿孝顺说事儿,并且无限的放大。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都不同,难免会对不同于自己的行为说三道四,分开住,能避免这些问题,而且最好是自己完全自己出资的租金和买房金,避免父母以此来进行干涉,你看买房的钱还不是我出的。
然后就是那个经典婆媳关系问题了,还是从上面的观点出发,因为我们不够独立。在国外,丈夫是要明确站在妻子一方的,因为这是你的家庭,你的妻子,你要维护她。而你的母亲,是和你爸爸一家,是两个家庭的事儿。你发现没,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分清这个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成家了,会在多个身份的游走中会迷失自己,一下是儿子,一下是丈夫或者父亲,并且在这样一种亲密关系中,最容易形成比狠的对立情况,一哭二闹三上吊,动不动就拿出那一套孝顺的理论,这也是基于对方想要让你的身份侧重偏移的方式,如果你忽略这一切,明确自己两个家庭的概念,这样的问题能明显的得到改善。当然了,在你强调这一切的时候,得注意表达的方式,表达方式是比表达内容更加重要的。
说了那么多,都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观念,观点可能比较偏激,毕竟我还没有结婚更没有孩子,不过我相信,在做出这些选择之前先思考这一些在常人看起来很傻的问题是解决后面出现的大问题的较优方案,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欢迎在下方给我留言互动,我们下期见。
我的简书目前已经有12万字的原创文章啦,欢迎关注哦!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