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讨论的是如何通过管理情绪的方式控制关键对话
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威廉·莎士比亚
不管是谁让你心情不好,有些人的反应方式总是比其他人更激烈,更容易情绪化,即使面对重复出现的同样问题仍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情绪并非无中生有
先做两个声明:
一、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它们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都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
二、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案例一,玛丽亚的经历
玛丽亚总是自己假设很多情况,她为同时忽略自己感到气恼,决定保持“职业性沉默”,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唯一正确合理的反应,认为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做出同样的举动。这就是问题所在,她的情绪恰恰是造成其行为(沉默和冷嘲热讽)的原因,而并非结果。也就成了情绪的俘虏
对话高手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既不会成为情绪的俘虏,也不会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此相反,他们会驾驭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也就是说,在出现强烈情绪时,他们会通过认真分析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可以做到选择情绪,进而有机会选择可能带来良好结果的行为方式。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案例中的玛丽亚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有这些感受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7986149/871532d86b7f153a.png)
玛丽亚看到路易的所作所为,然后产生了情绪,接着使用掩饰和逃避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创造的
事实证明,在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这个环节的存在是因为,行为本身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
那么这个中介环节是什么呢?
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换句话说,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猜测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同时,我们还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这种行为是好是坏?然后,在这些想法或情节的基础上,我们的身体开始对情绪做出响应。(我们添加了自己的主管臆断)
上面那个模型中添加了“主观臆断”这个缓解,我们首先观察事实,然后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内心产生的想法,我们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表现。
我们的想法
想法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实做出的解释,说明我们看到和听到的现象,是我们用来说明原因、方式和目的的依据
- 想法还会帮助我们解释行为方式
-
想法也能说明行为目的
image.png
实际上,主观臆断过程转瞬之间即可完成
只要控制了想法的构思,我们就可以免受它的影响了。
对出色的对话者来说,他们非常善于在关键对话中影响自己的情绪。他们意识到,尽管一开始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他们意识到,尽管一开始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但只要一说出口,这些想法便会反过来控制我们。所以,他们必须首先控制自己的感受,然后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们会进一步控制关键对话的结果。
-29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