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孩早上在厕所会呆稍微长一些,父亲就教育她说,不适合在那么臭的地方呆那么久。结果女孩反驳说,厕所才不臭呢,妈妈把厕所打扫的很香!
厕所究竟是臭还是香,在不同人的视角可能确有差异。如果基于不同个体的“思维定式”,然后,简单的从“我以为”的过往判断的角度而推理出某种常识(如厕所是臭的),沟通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某人所厌恶呆很久的地方(如父亲眼里的厕所)确是另外某人喜欢呆很久的地方(如这位女孩眼里的厕所),这种基于各自不同过往认知的“固化概念”要重新带着好奇去探讨,尝试着去了解“这位女孩为何宁愿更多呆在厕所而不愿意早些出来”的原因,然后“因才引导”就容易了。
由于行为作用有反作用力,每个人曾经种下的“因或缘的种子”可能大相径庭,对看似同样的一件事的“解读和偏好”可能就差以千里。由此,求同尊异和耐心共识,或许是高效沟通和圆融相处的实践功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