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的作者帕萃丝·埃文斯曾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泰迪幻想”。
孩子往往会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偶,整天爱不释手,孩子会把这个玩偶想象成一个生命体,并与之进行想象的对话。这个玩偶实际是无生命的,只能受孩子的摆布。于是孩子可能会将这种对任由自己操控的玩偶的情感投射到未来的恋人身上,希望自己的恋人像玩偶一样可以完全受自己的控制。因为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泰迪熊往往承担了这个玩偶的角色,所以埃文斯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泰迪幻想”。
至于这种幻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在现实环境中的被控制。
不可避免,小孩子会受到父母的保护、教导,这种保护与教导往往就意味着控制。如果在一个父母强势的家庭中,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控制感,于是就从对玩具的控制中去寻求,同时也是在模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如果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可能还好,孩子可以通过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博弈来进行控制和反控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如果感到难以控制父母,就只有转而去控制无生命的玩具。
这种控制不一定只投射到恋人身上,还会投射到人的许多方面,比如这样的人可能会更喜欢跟物打交道,而相对不太喜欢跟人打交道;这样的人可能不太具有领导天赋,即便走上领导岗位也更多地是一种管理型领导,而非领袖型领导;这样的人往往会追求一种全控制的完美状态,对于任何可能的失控都会有一种天然的戒备与恐惧。
以现在手机上主流的付费道具或内购游戏为例,通过一开始几乎无难度的游戏满足玩家的控制欲,然后逐渐提高难度,让玩家的控制感缓慢降低,接着游戏抛出诱饵:还想找回当初的控制感吗?充钱吧!
无力控制生活与他人,就只好去控制器具与玩物。幼时如此,成年后,也仍是如此。
各位早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