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
论真理的二重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论真理的二重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作者: 杨克思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07:06 被阅读0次

    “真理是什么?”——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审问他的罗马总督彼拉多如此质问他(《圣经.约翰福音》第18章)。

    然而,耶稣选择了沉默。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理不接受审问。当我们追问“真理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真理当作一个与自己无关,并可以为我所用的工具了。我们是否幻想拿起真理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金锁呢?如果我们抱有这样的心态,我们难免失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寻找的是隶属于我们自己特定范畴的“真理”,但这个前提已经否定了它的结论。我们无法画出方形的圆。当我们在拷问真理的时候,真理也在审视我们。

    在我们准备探讨真理之前,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身上的某些部分是否可以和真理保持一致?事实上,真理是与我们有关,但又超出我们自身局限性的主体和客体的合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理就是全体”。在我们寻求的“真理是什么”的答案中,有一部分答案正在这个问问题的人身上(但不是全部)。提出对的问题,就已经得到了一部分问题的答案。我们所追求的答案,一部分就在问题本身中。真理,吸引我们自己发问;真理,也需要我们自己作答。

    真理不仅是外化于我们的一个客观存在,对真理实在性的把握也需要作为考察真理的主体有着某种认知真理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对真理的认知能力,不是一次性的大彻大悟或天才式的灵光乍现,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地逼近对真理的全面认识。灵感可以让我们与真理相遇,但只有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才能让我们与真理逐渐保持一致。这种对真理的科学认识过程,与对真理的研究结果同等重要。真理,只能在自身的范畴内认识自身。或者说,对真理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真理的一部分。真理是延续的。真理的延续性体现于一个真理片段的结尾正是另外一个真理片段的开端,一个真理片段的过程正是另外一个真理片段的雏形,一个真理片段的肯定正是基于另一个真理片段的否定。

    虽然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本身的结论并不是完全准确,但其思想过程却为许多具体学科带来启发。同时,在许多应用科学中,从经验材料背后提炼的纯粹思想又可以回归思想自身。脱离了纯粹思想的经验材料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脱离了经验材料的思想也如同游荡于海面的幽灵。正是真理本身,创造了真理的认知能力;也正是对真理认知能力的提升,让我们可以把握到更多的真理。在对真理的认知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认识真理所必须的经验材料和一系列认知工具。然而,经验科学如果脱离纯粹理性,必将陷入一个又一个思维的孤岛。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物理学家薛定谔告诉我,“一群专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所取得的孤立的知识,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当他与其他所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且有助于整个综合知识体系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时,它才真正具有价值。我认为科学是我们致力于回答一个包容了所有其他问题的重大哲学问题,即我们是谁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真理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不仅体现于认知能力与认知对象本身的同一性,也体现于理性与经验的同一性。

    不仅如此,真理并不是呆呆地矗立在那里,让某些具备天赋异禀的圣僧去解开谜底,告诉我们真理到底是什么。真理是运动着的,真理是变化着的,真理是可以被创造的。真理不仅包括一切自然界的规律,真理也由一系列社会规律所组成。真理,包含着一个大写的人字。真理一方面等着人们去认知,一方面也正在被人们创造。这种对真理的创造,便是对真理的实践。但是,我们所实践的,却未必是真理。真理绝不是我们可以随意驾驭的偶然事物,我们想它如何它便如何,真理在被人塑造的过程中仍旧符合一般的客观规律。

    由于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更加复杂,并且结果直接影响条件,因此许多人会误以为社会现象背后没有科学。其实,在对真理的主观实践中,我们才可以充分认识到真理的客观性。也正是对于真理的实践,让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可以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另外一面,如果谁窥见了真理的理性光辉,谁又能不被其所改变从而转化为行动呢?真理认知的极致便是把我们从内在推到外在,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体推到社会。反过来,真理实践的极致又要求我们去反思一般的规则,把我们从外在带回内在,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对真理最深邃的认知,让人看到了客观真理中的主观自我。正是这个全新的自我认知,激励着人们去将真理实践于外部世界。对真理最完善的实践,让人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同一性,让人再从实践中提炼一般的简单规则。人们是在实践中真正认识真理,而对真理的认知又把我们带入实践。对真理的认知与实践的交替循环,便是真理在运动的状态中自我进化的过程。这是真理的认知与实践的同一性,也是真理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物质的存在状态,与其是否被观测相关。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形态存在;然而,一旦它们被观测,物质立刻便成为粒子。这种微观不确定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宏观世界。在那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实验中,一只猫被关在一个包含放射性物质的密闭空间中,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可以活下来。按照常理,猫或者生,或者死。但是,在量子世界中,当关闭猫的空间处于封闭状态,整个系统的存在形态皆为波的形态,猫处于生死叠加的状态。但是,一旦关闭猫的空间被观测,则空间内的物质便以粒子形态存在,猫的状态就是或者生,或者死了。莎士比亚说,“To be or not to be”。但是,真理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薛定谔证明了另外一种可能性——“To be and not to be”。 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客观物质存在和主观精神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薛定谔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客观存在的状态和主观观测者相关,真理并非一个绝对的外在的客体。人们惊讶于猫的存在与人们的观测行为相关,但事实上人类社会更是与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和实践息息相关的。每个人,不都是别人的薛定谔的猫吗?对猫的观测,会影响猫的生死。对真理的认知和实践,不仅可以影响真理,而且它们本身便与真理是一。

    在我们探讨真理在理性和实践的种种细节之前,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把握真理的主体(即,认识和实践真理的人)。因为如果主体错了,真理永远不会被发现,也永远不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价值。但是,认识真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实践真理更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真理离我们既近且远。如尼采所说,“从这个峰巅到那个峰巅是两山间最短的距离;但是你必须有长腿”(《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正是真理自身,催促着我们去认识它、创造它;也正是真理自身,让我们对它的客观严肃性和主观神秘性产生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这种真理对我们的不可捉摸的吸引力,便是激情。“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黑格尔的话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只有当我们追求伟大的目标时,我们才可以拥有那持久的激情。激情是只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才可以听得到的美妙旋律。世界上最难模仿的就是永不疲惫的激情。所有激情,都是那些外在于我们的客观纯粹,激发了内在于我们深处的主观纯粹。正是激情,让我们可以从自身汲取力量,但这力量的根源是外化于我们的外部存在。激情,是自己找到了自己,是自己认可了自己,是外在的真理找到了内在的真理,是普遍的真理和个别的真理的合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形成激情的外在的客观纯粹,绝不是静止的与我们无关的这样或那样的客观事实,而是运动着的允许让我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存在。

    真理的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性似乎是一个矛盾。真理,一方面是主观的,一方面又是客观的。尼采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跳舞的人疯了。” 再优美的音乐,如果没有能听音乐的耳朵,音乐又如何表达其动人之处呢?然而,即便你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你仍需要找到那些善于创作音乐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成为这动人音乐的创造者。也正是由于音乐创作者的存在,音乐才会影响那些满怀激情的人,让他们跳起舞来。真理,既在我们手中,也在我们头顶上和脚底下,还弥漫在那无处不在的空气中。并且,别人和我们一起呼吸着这空气。

    真理难以捉摸,因为真理在起初就是以矛盾的形态存在的,并且真理也是在矛盾中运动着前进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圣经.约翰福音》第12章)。死亡,看似是生命的一个否定;但正是在这种否定中,才带来了更多的生命,也就是生命更大的肯定。真理的客观性,正是借助认识和实践真理的主体才能得以被表达。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看似互相矛盾,但主观真理实际是客观真理的表达形式,而客观真理又是主观真理的内在实质。在真理的主体与客体从矛盾到统一的过程中,正是激情伴随着追求真理的勇士们前进。真理也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特殊性中,展示了其内在的丰富性。纯粹的一般性是枯燥无味的,正是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中真理才显露了其不同的侧面。在一切对立矛盾的统一过程中,我们才可以认识和实践真理,并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把握真理的主体随同真理一起进化。最终,真理作为客体和主体在从矛盾到统一的运动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起初的真理正是这新世界的理想胚胎。

    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我们真的准备好了,愿意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真理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真的愿意付出代价,愿意用实际的行动去实践真理。那么,即使耶稣没有回答彼拉多,我们也可以自己回答自己,我们也可以回答所有寻求真理的人,真理到底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真理的二重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vv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