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两种观点中只可能有一种是正确的,但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只是强调了人类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以人类个体为中心的途径,看出了这个阶段的儿童被强烈的、常又是相互矛盾的情感所困扰着,这促使他看重自己的条件,并使他逐渐开始发现自己是个分离的个体。这些逐渐显露的见识,对于自我认知核心能力中深入思考的能力,建立了重要的模式。而朝向社会的途径则认识到,儿童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他不可避免地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对于“人究竟是什么”的观念不可能在真空里发展。的确,他有自已的情感体验,然而正是他所在的群体,为他的那些情感提供了参照点和必要的解读方式。因此,对于一个儿童在他人当中地位的认识,只能来自他周围的外在群体。作为了解自己状况的线索,儿童不得不特别关注他人的情况。说得明确一些,如果没有群体提供相关的参照,那么儿童个体(像野孩子一样)就不可能发现他是“人”这样一个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