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看到劝农。作为资料,摘录一下。
农业文明,农业当然就重要。《史记·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中国 伊古以来,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嗯嗯,重要得不得了。
既然重要,就有人管。古代官员春夏农忙季节,会巡行乡间劝课农桑,称劝农。 宋代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郡守每岁劝农还,必於此艤舟宴焉。” 元代张寿卿 《红梨花》第三折:“我如今待要下乡劝农去也,则怕那秀才上朝应举去的忙,等不的我回来。”
古代负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官吏,称为劝农使。 晋代束晳 《劝农赋》:“惟百里之置吏,各区别而异曹;考治民之贱职,美莫当乎劝农。”贱职肯定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美差,但说明还是比较实惠的岗位。
劝农使是有编制的。汉承秦制,置大农丞十三人,各领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此劝农官之始。后唐宋均置劝农使。唐中睿之世,州郡牧守皆以劝农名其官。《宋朝会要》曰: 至道二年七月,直史馆陈靖言天下多旷土流民,请置使招集,八月以靖为劝农使……至景德三年二月詔诸路转运、开封知府、诸知州少卿监以上并兼劝农使,其餘知州军通判并兼判农事,令自今除授依此。” 宋范成大 《离堆行》:“我昔官称劝晨使,年年来激西江水。”
官方推行的劝农制度,其核心主要是“厚农桑”以及设置“劝农使”。宋太祖《劝农诏》“生民在勤......永念农桑之业,是为衣食之源。”总之,重要。
宋代劝农使的设置始于一次上奏:“唐宇文融置劝农判官,检户口田土伪滥等事,今欲别置,虑益烦扰,而诸州长吏职当劝农,乃请少卿监刺史阁门使已上知州者,并兼管内劝农使,余及通判并兼劝农事;”在这之后,劝农使也就正式成为地方官员的一部分,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