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的艺术》有感

作者: 蓝色海洋wfl | 来源:发表于2016-04-14 18:24 被阅读39次
 

今天看到同事手里拿了本书,仔细看了下,发现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早些时候,我在看一本书,书名叫《不战而胜》,是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于他75岁生日时写成的。我的领导听说我在看此书后对我说,最好不要看这些比较严肃的书,看一些比较轻松的、美好的书籍多好呀。当时他便推荐我看看林语堂的书。当我看到同事有此书后便先借了过来,利用下午一点点时间简单浏览了一下,瞬间便喜欢上了这种平实、美妙的感觉。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刚看到一个开头,便把我带到了对往事的回忆当中。记得小时候在家里的时候,每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家家户户的大人们会把自家的土地重新梳理,为即将开始的春耕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大片大片整理好的土地便是我们小伙伴们最理想的趣味乐园,经过春耕后的泥土似面粉般细腻,如棉花般柔软。通常我们会飞跑在土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出放肆的脚印,嗅着泥土散发出来的清新的气息,追逐打闹。跑累了会将身子直挺挺她往后一仰,深深地将身体嵌入棉棉地泥土里,哪里会有害怕、哪里会有顾虑,泥土不会让你失望的。再起身时,定会出现一个完完整整的人的形状,脑袋、肩膀、胳膊、后背、屁股都会清晰地被固定在泥土上。

人类似分为两种人:一为理想主义者,另一为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结的还是泥土本身,不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成水汽了。


我的理解,实际上作者想说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恰是我所喜欢的,我看不懂一些高大上的论点,而我却能明白现实中真切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一切的一切来源于生活吧。用心去发现,我们的生活终究是美的。

接着看下去,后续与大家分享心得!

相关文章

  • 《生活的艺术》有感

    今天看到同事手里拿了本书,仔细看了下,发现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早些时候,我在看一本书,书名叫《不战而胜》...

  • 生活艺术化VS 艺术生活化

    最近听梁永安教授讲到这个概念,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颇有感概。 生活艺术化的人大概是那种文化艺术爱好者,在生活中...

  • 《生活的艺术》有感(一)

    读林语堂的书像品茶,每天闲余饭后翻几页,慢慢地读一读,别有一番滋味。如果我把它当饭来吃,实在难以下咽,不好消化。 ...

  •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崇尚一种自然冲和而又富有幽默感的生活态度。 仿佛一位从入世到出世的高人,站在不远的高...

  • 艺术和生活有感

    我喜欢艺术 但是 后来看了很多事后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 发现生活才是主旋律 艺术只能当个调味料

  • 你还在羡慕爱读书的人吗

    今天读了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颇有感触。谈到读书的艺术,我感到赞同。 享受读书乐趣的人,极为无福享受读书乐趣...

  • 高于生活|剧场艺术有感

    剧场是个神奇的地方,一个闪烁人性光辉的地方,联结柴米油盐与风花雪月,游离于现实生活的边缘。也许是现场表现形...

  • 水萝卜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剪纸艺术中由于单色,表现花果同株是没有感官上的享受。母亲绣了一双儿童鞋,上面的花样很有趣。...

  • 上善若水——赏渔夫先生油画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有生活情怀的人 才眷念生活 一笔一画地描绘生活 ——赏心静如水的渔夫先生油画有感

  •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之‘读书的艺术’有感

    林语堂的 《生活的艺术》 ,我至今没有读完。 在我看来,这本书虽然看似极普通的一本书,却是一本人生的百科全书,涉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的艺术》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wg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