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里,有个场景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就是魏璎珞在皇后被废的时候去看她,皇后问她为什么不愿意争后位。她说:你为后宫操劳了10年,而我玩了10年。最后,一个变得人老珠黄,一个还像十年以前那么年轻貌美。
最近总会想起这个场景,在职场里面也是这样,有的人当领导,日夜操劳,但是团队照样问题百出。有的人同样的级别,不带团队,只做好自己领域内的事情,倒也轻松自在。有的时候想想,带团队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就拿写一份ppt来说,本意是希望团队的人有更高层次的思考,但最终拿出来的,是两份质量参差不齐,思考完全不一致的内容。
恰好自己也在这个产出的过程中做了两次虚拟小组长。反思一下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方法。
1
先总结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整个内容的产出周期长,课题范围比较宽泛,而且没有明确的产出标准和方向。导致了长期讨论,但无实质落地方案的低质量沟通过程;
第二个问题:小组内不存在绝对权威,因此整个讨论过程非常松散,要不就是不按时间参加讨论,要不就是输出的东西简单未经思考。没有权威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就很难真正驱动一群差不多职级的人去主动行动;
第三个问题:就是之前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最终产出不是由个人承担,而是每个人拼凑一部分内容,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我写不好还有其他人去写。我没时间讲,还有其他人去讲。甚至最后一刻要开始讲了,主讲人还在另外一个会上。这种有人兜底的心态,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低质量。
第四个问题:对行动的原因不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从我的感知上来说,大家是不太搞得清楚的。不说讨论的问题本身,组织希望大家跳出现有的藩篱,从更大的视角上去看问题的这个点,其实是很少同学get到的。所以就会在实施过程中,如完成任务一般去打折落地,而不是认同这个动机后的自发主动的思考。
2
上的问题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几个关键词:动机清楚、关键责任人、质量要求、高效产出。
只有把这几个问题都先传达清楚,再落地行动,才能有有效结果。即将到来的下一次PPT准备中,我将实施这样的策略来检验思考的正确性。
第一步:先和小组成员明确本次写PPT的动机
内容范围是什么,探讨的关键信息和问题到底聚焦在哪个上面,是一个单点问题的探讨,还是一个面上的分析;
管理层想看到的是什么?说直白一点,就是如何把思考的逻辑在PPT上面提现出来。不要过实,也不要过虚。提现的是一个思考的逻辑过程;
需要确认每个人对这个动机的认同程度。尤其是对于“输出是为了倒逼思考”这个点的认同,这个环节决定了下一步关键责任人是谁。
第二步:选择关键责任人,说明承担的职责
基于上一步的选择,把认同度最高的人作为关键责任人进行推进,因为只有对这个事情本身认可,才能真正投入精力去做。这里我不想走大锅饭的模式,因为人的动机是很难去通过平均主义去扭转的。所谓公平,最终带来的就是集体效率的低下,可以参考农村大锅饭时代。
说明这个关键责任人要做什么:承担对PPT的输出和简述。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再向原来一样,先讨论,再每个人分一页写PPT了。这次要逆过来,这个责任人先输出一份自我思考的PPT,然后作为base内容进行讨论。
第三步:质量要求明确
在关键责任人输出之前,可以先制定第一版输出的内容框架和质量要求。因为大框架总是要一起定的,但是如果分散去写,就会各有各的风格,深浅不一,写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有逻辑和故事可言。
明确的质量要求,包括内容结构,PPT结构,可读性,逻辑性等。明确这些后,由关键责任人去产出对应的第一版本,并给出对应的产出时间。
第四步:高频讨论,快速迭代
就像一个最小内容单元一样,一份PPT总是在不断演进的。所以责任人产出的东西,需要快速高频的去讨论。这种讨论不再是一个会两个小时,完全是低质量的浪费。基本上抽每天早晨半小时进行分析即可。
但是分析之前,要求组内成员认真看最新版本ppt,围绕这个故事逻辑提出丰富的点和其它观点。如果讨论前没有做思考,那本次讨论他不允许发言,避免低质量的误导和精力浪费。
3
为什么我会采取上述的方式去驱动高效输出?
因为在我的观点里面,有3个基本认知:
人是靠自驱的。所以在动机明确的情况下,自驱力强的人更能承担大任;
一个高质量的输出,必须是以一个人为核心的。多个脑袋不会产出最优结果,只会形成一个平均不差的输出;
没有思考就没有资格发言。所以讨论中不必听取无效信息。
接下来的ppt输出中,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机会总是给有要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