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本质上反映的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
某天刷短视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外卖小哥,追尾了一辆玛萨拉蒂,导致玛萨拉蒂需要补漆修理。车主是位女士,见追尾的是一外卖小哥,于是主动提出私了,由外卖小哥支付800元,她将车子开到自己朋友的店里修理。
稍微了解玛萨拉蒂价位的人都懂得,车主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或许谈不上有多么大发慈悲,但最起码可以看出来车主不想难为外卖小哥的诚意。
孰知,外卖小哥竟不同意!他的质疑十分理直气壮:为啥要私了?为啥要到你朋友的店里修理?不是应该到4S店修理才对吗?
最终,小哥执意找来了交警,交警也认为车主的方案真的很公道,可是小哥仍旧要求“公了”,于是在小哥的一再坚持下,车子被送到了4S店“公事公办”。
对于小哥的选择,我不想置评。但是我想说,这样的选择,在小哥那里一定是理直气壮,十分合乎逻辑的。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不管是车主提出的方案,还是交警作为第三方给出的评判与建议,才会变成小哥眼中十分值得怀疑之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的“好心”可能都会被小哥怀疑为“别有用心”。
这与参与之人无关,只与小哥个人的认知有关。小哥既有的认知水平,既决定了小哥看待这个世界和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又好似一堵坚实厚重的墙,阻碍了他看到更广大世界的眼光。
没办法,认知的提高,只能靠内在有意识地主动提升。否则,就只能在摔了跟头后用泪水甚至是血的教训来获得成长。想来后者,一定很痛。
其实,认知偏差引起的误会甚至恩怨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常见的如夫妻三观不合,婆媳纠葛矛盾,甚至近年越来越被频繁提及的亲子矛盾,等等,其中都有认知偏差的影子。有人将其简单地归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或者是生活习惯差异,自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稍微往深了想一想,这样的表层原因背后,矛盾双方的认知差异才是影响更加深重的因素。
想到这,我竟突然感觉释然了——以往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的人际烦恼,好似突然就找到了那个关键的死结,这个死结我未必能打开,但我想,最起码能让我不再那么烦恼了。
毕竟,鸡与鸭虽同属禽类,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世界;而对牛弹琴,则更是跨越物种之间的交流,因此,互不理解甚至互看不顺眼,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犯不着再为此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