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无忌(ID:caijwj)
作者:小象冒冒
“从热量大国、口味大国,到营养大国、功效大国的转向。”
好文5043字 | 8分钟阅读
相比于“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第四餐吃什么”正逐渐成为围绕中国人饮食秘密的新的“天问”。
问题背后的答案,指向的是新消费趋势的崛起,以及一个超过两万亿规模的新零食市场的风起云涌。
从“重”及“轻”
第四餐消费观里的秘密
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集团日本7-11,成立于1973年11月。有意思的是,7-11这个品牌源自美国——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其运营时间是早上7点到晚上11点。
1975年,日本公司修改了经营策略:全天无休、24小时营业。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1975年,经过了战后快速攀升的骄傲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驶入迟滞与低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不知往何处去的深度焦虑。
也许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愿意回家的醉汉,也许是为了满足那些为房租而拼命的人,遍布东京大街小巷的7-11,选择不再关门;而外卖便当,则成为了7-11新的核心产品。
极少有人意识到,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个革命性的事件。因为一间公司的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市里活动的时间从18小时拉长到了24小时。
跳脱于东方文化的“三餐”之外,“第四餐”,这个公开的秘密,成为了一个公开的产业,并养活了一个世界500强。
上个世纪90年代,24小时便利店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起初它的落地并不顺利。因为与大洋彼岸相对应,那个在古诗里,将士们“分麾下炙”,士豪们“玉壶光转”的中国,显得游刃有余许多。
在这儿,“第四餐”文明自唐宋已有。今天,数百万中小企业主、烧烤摊和灯光永远明亮的网络空间,成为对这个名词新的诠释。
而从街上零散的风味,到经由工业化双手成型的产业,则是近20年发生的事。
在商人们机敏的创造下,“第四餐”走出了西式咖啡店和夜宵场里的烧烤,走出了属于爸爸妈妈们的瓶瓶罐罐与讳莫如深。
今天,当我们想起“三餐之外”吃什么,我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办公室里的忙里偷闲的坚果、电影院里情侣约会的饮料、小茶馆里的朋友聚会饼干……
传承千年的,对味道形形色色的惦念,在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形成了万亿级别的行业——休闲零食。今天,休闲零食,已然是食品饮料行业体量最大的品类之一,它包容巨大,且增长迅速。
据商务部统计,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由4240.4亿元增长到22156.4亿元,涨幅达到422.5%,复合增长率达到17.98%。预计2020年,国内零食行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高峰。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2019年,GDP大于三万亿元的有13个。
也就是说,零食行业的体量,超过了近一半省级行政单位GDP。
在市场化的动力面前,休闲食品领域的7家A股上市公司腾空而起,创造着50亿、甚至是上百亿的经营奇迹;而另一方面,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也是中国消费文化的万花筒,何况“民以食为天”的第四顿。
在最近走红的《三十而已》里,女主人公们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早餐的意义在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域都相似。与之相对,那个丰俭在己的第四餐,确实是最能拉开价值观、地域文化、个人选择之别的空间。
伴随此,中国人的口味、饮食场景、评价标准正在发生急速变化,两种看似矛盾的“零食图景”,正在中国同时发生:对于一些人而言,高热量的肉类,爆炸式的口味,高甜高油的零食,依旧能让大多数坚持传统的人,在逢年过节,抑或一个人的晚间感到爽快。
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格子间与家庭,第四餐的形态则截然不同:坚果、果干、花茶、咖啡,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从午后到夜晚的主角。
老板说,没有什么比老婆亲手烘焙的低糖曲奇,更有腔调。
无论如何,“第四餐”文化,已成了一把显微镜。透过它,我们洞察到了中国人在两种消费观念间的迁徙:一边是风味人间,一边是效率都市。以扩大的新中产阶级为代表新生代消费者正在崛起。
而数据也在证明,越来越多的传统消费者,正在从高糖重油阵营,转投抗糖低卡。根据第一财经2020年发布的《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以85后、90后为代表的核心消费群体在挑选零食时对“健康”“营养”“养生”等关键词的关注度,在近三年以超11%的速度增长。疫情期间,“滋补”在这一品类的关注度甚至连月超过50%。
如果说,口腹之欲和生产结构是相连的,从这个角度看,宏大图景则更加易于解读:一场浪潮,一场事关全体中国人味觉的浪潮,正在袭来。
中国,正在经历着由热量大国、口味大国,向营养大国、功效大国的时代转向。
中国人的“第四餐”正在从1.0慢慢挪动到了2.0。“轻重之变”背后,一场零食战争,已经蓄势待发。
由配角到主角
自发变革的零食行业
商业总是先嗅到时代的风口。如果我们梳理中国休闲零食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经历了三个时代:
第一是“规模战争”时代。今天我们提的上姓名的休闲零食企业,如良品铺子、百草味、三只松鼠,大多发迹于20世纪末和本世纪的头十年。
从路径来看,大家也是相似的,企业往往是介于一个或者几种单品打入主流市场,借助于资本的娴熟运作,快速形成可靠的供联营系统、强势的渠道布局,成为大店。
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竞争时代,所有企业的目标就四个字“做大做强”。
如果你有心去看几大企业主在这个时段提的概念,那么“品质”肯定是被提及最多的。
说穿了,就是好吃嘛。
第二个时段,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工具战争”时代。
目前,在休闲零食赛道,良品铺子、三只松鼠、三只松鼠等成为头部品牌,营业额都在五十到百亿规模的区间。
当巨轮驶入狭隘的红海,一个很大的问题浮出水面了:这些大佬们,尽管你有两千个SKU、我也有两千个SKU,但是这背后的与之适配供应商,大抵是重叠的。
成本战争打完了,这几年,我们看到了下一场刺刀见红的比赛——营销。
品牌开始常提消费心智的问题。无论是线上布局、IP引入、场景塑造、功能属性还是文化属性的注入,以营销的方式去展现品牌的独特性。
请原谅,这部分其实打得很精彩,但是笔者还是认为,大家的实质是相似的,即拿一些既有的商业“工具”,去满足更精准的消费需求。大家都熟读兵书,都知道好公司的两条腿,一是成本效率,二是差异化。
不过,这种差异化,仍显得有些“表面文章”。在之前的一篇关于零食行业的分析里,我们提到过行业龙头对于“儿童零食”概念的草率追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不管有没有产品线支撑,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就算是入局。
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增长。
2020年,也许是疫情“黑天鹅”的影响,和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的“促进”,今年我们发现,行业似乎有所进步。这种进步,就是把零食带入“第四餐”的思考。把“零食”从原有的概念里面解脱出来,扩大到吃在生活中角色的重新定义。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这些动作:
6月,喜茶与SHAKE SHACK联名推出薯条杯。在此之前,喜茶、奈雪等品牌还先后推出过月饼、爆米花、冻干酸奶块等零食产品;
几乎同一时间,海底捞、西贝等餐饮品牌,也在线上上线了“零食专区”,产品包括锅巴、炒米、牛肉干、坚果棒等。
今年以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传统零食品牌,在自己的产品线内,也装入了自热火锅、螺蛳粉、火鸡面。
就在8月16日晚,良品铺子子品牌良品飞扬正式官宣主持人沈梦辰成为良品飞扬“轻盈梦享官”,并和良品铺子创始人之一、副总裁在抖音开启新品牌首场直播带货。
发布的新品中,就包括了“三重控糖蛋白代餐奶昔”、轻果谷物棒、低脂鸡胸肉,这些从健康角度着手,适用于传统意义中“正餐”场景的产品。
一个事实正在发生:
一方面,零食和正餐的壁垒已破。
另一方面,在从配角到主角的嬗变中,零食也在扩大自己的细分疆域,以高端的路线挖掘市场中的潜在需求,划出独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建立真正的“壁垒”。
关于谁能抢占国人“第四餐”的“壁垒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绕过种种话术,我们也许需要关注的是:品牌何以建立护城河?
如果还围绕着原先的同质性供应链,依旧逃不过文字游戏的窠臼。扎营细分领域,背后品牌决定性的动作,到底是什么?
由庸常到高端
谁能赢下关于第四餐的战争?
当第四餐擦去与其他三餐的边界,从庸常走向高端,按照套路,商业竞争从插创新的旗杆,趋近于权柄上的游戏。
我们仅仅以零食行业的细分领域“代餐”为例:算上今年4月底最新一笔近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国内代餐品牌王饱饱的融资进程已经走到B轮;同样来自国内的品牌“超级零”,在去年5月,也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Pre-A轮。7月27日,ffit8首轮获投数千万元,29日,WonderLab获IDG和凯辉基金股权融资。
入局者众,品牌、概念如雨后春笋,资本如大水漫灌。
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及的:作为国人“第四餐”的休闲零食正在经历从1.0到2.0的转变,热量大国、口味大国,向营养大国、功效大国的时代潮水,已然涌至。商机激荡,没有人愿意待在海平面之下。
但是,问题来了,以资本为风帆,营销为抓手,能走多远?如何获得消费者的持续信任?
市场传达的负面信息,或许已经擦亮了悬在“玩家”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7月15日,深圳市消委会发布了《2020 年轻食代餐粉比较试验报告》。报告显示,有4款样品部分营养指标的实际检测值与其标签标示值不符:中粮天科、Smeal、网易严选、碧生源四款样品部分营养指标的实际检测值与其标签标示值不符,未达到 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这些品牌关联的代餐产品,其实际效果与其宣传的低脂肪、低能量或许也有偏差。这背后暴露的,是小品牌在逐利动作后产业链的脆弱性、是做好食品这一民生行业基础经验与标准的缺失,是“第四餐”同质化悬崖的再一次到来。
作为对比,我们不妨一探“后入局者”良品铺子趋于冷静的动作:
2019年年初,企业聚焦高端,明确了未来将针对孕妇、儿童、银发族、健身族等细分人群不同需求陆续发力;
5月20日,“良品小食仙”作为第一个子品牌落地,聚焦3-12岁儿童零食,并行业推出国内首个儿童零食团体标准;
在刚刚,子品牌“良品飞扬”的发布,则透露出良品铺子在健身零食系列野心。
品牌动作易读,少为人知的,是良品铺子建立护城河的过程。
据公开消息,7月9日,良品铺子营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法定代表人杨红春,经营范围包括营养食品技术领域内的技术研发、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
从2019年开始,良品铺子建立超过50人组成营养健康研究院和产品研发中心团队,现任良品营养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曾担任蒙牛、中粮营养研究院院长,以及国内外一流院校食品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项目推动细分市场研发。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研发的链路从供应商的同质化红海,转向以品牌为核心。据悉,在第一波推出的新品中,就有5个食品研发技术突破,并正在申报相关专利,“良品小食仙”“良品飞扬”系列就是团队交出的“答卷”。
回过神来这样一比,我们才明白,真正的“壁垒”到底是什么——要在国人“第四餐”的转折点乘风破浪,“产品研发”“科技原创”,这条有关“内功”的方舟,是唯一可以信赖的。
在那之外,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传统零食品牌的优势,也将从这几个角度逐渐建立。
其一,更懂“吃”的人,才会赢得食客的心。
仅仅就“健身零食”这个行业来看,“健身非美食”是一直以来被吐槽的痛点。行业一直存在解决消费者解决功能与口味的平衡,这背后的事实是:许多“健身零食”企业不懂吃、不懂消费者,他们关心的问题是,肌肉怎么长得快。
而传统零食品牌,日积月累的大量关于中国消费者的数据、经验,决定了进入细分领域时,已是高峡看平湖。
其二,更强的品牌势能,让核心消费者记住你。
还看轻零食这个品类。尽管新品牌蜂拥而起,今天,我们的消费者依旧只能勉强回答“谁是代餐棒巨头”,却没法回答“谁是行业龙头”的问题。
保健食品品牌也好、国外品牌也好、小众网红品牌也好,大多是靠个别单品入场的。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存在错位,或者说,这种“健身零食”的品牌认知目前还没有存在过。
从这个角度看,龙头企业并没有错失时机;或者说,现在就是时机——通过成熟的营销体系,某些大品牌完全有能力透过完整的解决方案进入全场景,形成品牌认知,甚至是一种贯穿早餐到晚餐的生活方式。
其三,供应链决定命运。
有着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在进入细分赛道的时候,试错成本更低,边际成本更低、且规模化的速度更快——这是新生品牌不具备的“底气”。
当然,也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那些尝试开拓边疆的前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狼烟四起,新的“第四餐”战争进入了正面对决的时刻。
随着市场日趋冷静,最爽的,必须是消费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