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散文
儿时的年味——永不消逝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永不消逝的记忆

作者: 杨林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09:08 被阅读0次

 

儿时的年味——永不消逝的记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来到了2019农历新年,匆匆岁月在我们的年轮上又刻下了一道印记。岁月里没有谁愿意老,可时光不饶你;我也老了一岁。人老了总爱怀旧,特别临近年底,就会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我想,爱怀旧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吧。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儿时的“年”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相信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他们儿时的“年”,也会和我一样刻骨铭心。

    如今说起小时的“年”,难免有些心酸,但那时却不觉得。把这些经历讲给现在的孩子们听,他们似乎像是在听一个很遥远的故事。根本体会不到物资匮乏时代的人们生活是多么艰苦、孩子是多么的可怜。“年”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多么值得期盼。如今优越的生活环境,让现在的孩子对“年”的概念形式化;要说有所期待,可能也只是为了长辈给的压岁钱吧。可对于我们那一代人,“年”让多少孩子望眼欲穿。过年多好呀,能穿新衣服,还能吃饺子,是多么幸福的事。虽然做一身衣服不需几块钱,可那时的确太穷,就算几块钱一身的粗布衣服也不是谁家的孩子过年都能穿得起,平日,更别奢望有新衣服可穿了。压岁钱也没得有,若有父母只能给一个孩子几分钱揣在兜里,叫做“压腰钱”,象征一下,图个吉利。

    过年,孩子们除了期待那一身新衣服,还有那两三顿白面饺子(除夕夜到大年初二能吃上两三顿饺子),这也是一年到头才能见到的一点荤腥——即使没有几点肉末,尽管已成一锅“片汤”,不知是面的问题,还是饺子太多(满满两大盖帘饺子一起下锅),没等出锅就都碎了;尽管如此,孩子们依然吃的狼吞虎咽,一碗接一碗,直到实在吃不下去为止。感觉那时的饺子真的太好吃了,只是现在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除夕夜提红灯笼出去玩,也是我们过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父亲会提前给我们做好,每人一个。拿着父亲亲手糊的红灯笼,真的让我们爱不释手,生怕一不留神谁给碰坏,或是一眼没照顾到被别人家的孩子拿走了。夜幕降临,我们姐弟五个打着红红的灯笼,和邻家小伙伴们一起,去找屯子里更多的小伙伴玩。一群孩子前街(gai)跑到后街,忘记饥寒,傻傻的,开心极了。那时孩子哪家都有五七六个,十个八个也不在少数,除夕夜每条大街(gai)都有跑来跑去的小灯笼和孩子们欢快的嬉笑声——就这样一直疯到听见有人家开始放鞭炮了,知道这是要“接神”了,该回家了,因为出来之前爸妈就告诉我们,接神之前都得回来“接神”,这是规矩,否则神会见怪;接完神也该吃年夜饭了。不容迟疑,孩子们都是撒欢尥蹶子往家跑,“回家吃饺子喽”一边跑心里一边在想。那时的年好有奔头。

    虽然我家从辽宁丹东搬到黑龙江富锦多年,除夕夜放鞭炮“接神”(接财神),“发纸”(寓意来年发大财),一直按丹东的习俗。黑龙江坐地户不讲这些,他们有自己的习俗,我们家没有入乡随俗。多年以后,父亲母亲都信了“耶稣”,心中只能允许有一位神“上帝”,所以一切的传统习俗都摈弃了,就连父亲的葬礼都是按基督教的仪式举行的。我成家后,也受了父母的影响,成为一名基督徒,奉上帝为心中唯一的真神(只是我还不够虔诚),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也没再延续旧俗,说实话,也是以此信仰为借口吧。

    除夕夜要放的鞭炮父亲总是会提前拿出来(一直放在很隐蔽的地方),把一串鞭炮摊开放到坑头烘干(豆秸(gai)火烧的炕,摸上去很热),说是没有潮气了放时会更响,炕太热又怕引爆了,烘一会儿,赶紧拿起来放到炕柜上面。两个弟弟调皮,胆子也大,会趁父亲不注意时偷偷在一串鞭炮上摘下来几个,藏起来;有时会调皮的在我们女孩子面前放,把姐姐妹妹们吓得都捂起耳朵。私藏的都放没了,他们就会到别人家放过的废墟堆里寻找那些“哑炮”,没有纸捻,就从中间掰折,放呲花玩。有的废墟堆里偶尔也会有带纸捻当时没有炸响的炮仗,兄弟俩如获珍宝似的,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穿进兜里,等着跟别的小伙伴比试谁的炮仗更响呢。

    时光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两个弟弟如今也是人到中年。当年他们还小,估计很多儿时的记忆也有些模糊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想想那时的年,没觉得是苦,反而过的真开心。直到如今,我依然怀念那时的“年”;留恋和弟弟妹妹们一起走过的童年时光。每当想起他们,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就会被触碰——顿时热泪盈眶,百感交织!缘分让我们成为了一奶同胞,在艰苦的岁月中一起长大,也让我们一起在如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慢慢变老吧。余生我们都要好好的!

    儿时的年,除了好吃的饺子,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灯笼和弟弟们玩的鞭炮,还有母亲亲手制作的冰糖最值得怀念;每年要过年的前两天,母亲就动手开始制作(不能做早了,不然就提前吃完了),先把糖精放在开水里熔化搅匀(那时买白糖还得用糖票,再说也贵),然后倒进一个装满凉开水的很大的铝盆里,估计也能盛个二十来斤水,然后端到外面,在零下30多度的夜里冻上一宿;第二天早上放到热水锅里稍稍一温,整块冰糖坨就从盆里出来了,我们就拿着小锤,一块一块砸着吃,感觉好甜好甜……

    那些年,几乎每年过年母亲都用自制的冰糖代替糖块给孩子们吃(多年以后才知道糖精吃多了对人体有害)。记得有一年,吃完年夜饭,我们姐弟几个也跑的累了,一个个都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放在厨房酸菜缸上的冰糖坨子不见了,我们当时都傻眼了。要不是父母早就教我们过年要说吉利话,更不能哭,也不能打架,没准我们姐弟五人会哭作一团,而且会去舅舅家,找表哥表弟们算账,把冰糖坨子抢回来,因为吃完年夜饭后,只有舅舅家的几个表哥表弟来过,“除了他们没有别人”我们恶狠狠地说!父母见状,也是哭笑不得,都是自家的孩子,只能答应再给我们做了,最后才算息事宁人。

    长大后,每当我想起这段往事,就会情不自禁的笑了。真的好怀念那纯真幼稚的儿时时光,只是再也回不去了。一份留于心底的记忆,一段无法再回去的岁月,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如今表哥表弟也都是儿孙满堂了,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那段往事——也许早已忘记——也许那只是属于我的往事。相信他们也会和我一样,有着许多自己的儿时过年的往事吧。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记得我家锅灶上方贴过“灶王爷”,怎么上的天,这段记忆我不记得了。总记得,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家里大扫除的日子,屋内的墙壁、天棚以及院里院外,都得打扫干干净净的,寓意是“除旧迎新”。旧报纸糊墙是那时我家每年过年都要做的事,墙和棚打扫干净后,就用提前做好的浆糊开始糊,一家人一起动手,刷浆糊的,递报纸的,往墙上糊的,一大家子七口人,场面也是挺宏大呢!每糊一张,就用笤帚在糊好的纸上扫压一下,这样会更加平整贴切。糊天棚是一件最累脖子的事,比糊墙要难许多,一个棚下来能让脖子疼好几天。都糊好后,就往墙上贴年画“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西厢记、蔡文姬等”,有些整张有连环的,每年不同。那些画面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

    望着亮堂堂的屋子,一家人心里也是美美的,付出的辛苦也是值得的。记得有一年年底,差几天就过年了,父亲搬回来一台“春雷”牌收音机,是托人花了30几块钱买的,上下框是咖啡色(那时没见过咖啡,只是后来才会形容那颜色),正脸的材料似布又不是布,还带有金丝线,直到现在我也没清楚那是什么材质,总之颜色很鲜艳,放在卧室靠山墙边一个大红柜上,进出卧室门就可以一目了然。这台收音机在新糊的墙面衬托下显得更加美观了。“京剧、歌曲、曲艺、广播剧、评书”,除了新闻外,收音机每天播放的基本都是这些节目(央视春晚在很多年后才出现)。有了收音机相伴,家里过年的气氛更活跃了。每年过年用旧报纸糊墙的习惯坚持了很多年。

    屋内的墙糊完了,接下来就是推磨(这是一套顺序下来的),磨粘米(大粘谷,和糜子),包粘豆包,推磨可都是人力,一家人能上磨的都得上,这是一个非常累的活,力气再大几圈下来也是汗流浃背,腿脚酸酸,脑袋晕晕,几水桶的食材,磨完也得两三个小时,最后大家都是筋疲力尽。但为了吃粘豆包也豁出去了,毕竟粘豆包也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再累都值得。过年包粘豆包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当年作为粘豆包食材的“大粘谷”“糜子”这两种作物渐渐不种了,后来被“粘玉米”取代了,粘玉米面包出的豆包也非常好吃。如今我回丹东二十多年了,每年过年还保留着在黑龙江时包粘豆包的习俗,只是现在用“糯米”了;相比过去包粘豆包的食材,糯米的味道还是差远了。

    说起粘豆包,最难忘的还是啃冻粘豆包的经历,凡啃过的人也深有体会。那时,为了方便储存,先把蒸好的粘豆包凉透,直到互不粘连了,再装进布袋里拿到仓房,挂到梁坨上自然冷冻。不需太久,一个晚上基本冻实,留作一个正月慢慢吃。“正月不做生米”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除了储存粘豆包,还会把煮熟的苞米叉子凉透后攥成一个个饭团冻起来,高粱米饭小米饭也可以,这样一个正月基本不用做生米了,还省事,不用顿顿做饭,只要在做饭前三两个小时拿回屋里缓冻,就可以热着吃了。

    冻豆包好吃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被谁先发现的,然后又被很多孩子推崇,而且都是在偷偷进行。东北的仓房和居住的正房高矮差不了多少,装粘豆包的口袋都是挂在仓房的梁坨上。孩子们个子小,想从口袋嘴拿出冻豆包是不可能的,却又经不起诱惑,只能想办法,或站在板凳上,或踩在装粮食的麻袋上(尽管这样还是够不到口袋嘴),拿剪子锥子类工具,在布口袋底下抠个窟窿,然后一个一个往出挤,挤出几个赶紧装进裤兜或直接揣到怀里,到没人看见的地方去啃。其实用不了一两天,就会被父母亲发现的,但他们也无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见,任由我们啃去。粘豆包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下冻得像铁疙瘩似的,小牙齿跟铁疙瘩较劲,想想就知道有多大难度了,但那东西就得趁冻啃,缓冻啃就没意思了。啃完一个下来,孩子们小嘴巴小手被冰得的通红,豆包上面留下一道道小牙印,有时把牙龈都碰出了血,血迹也会留在豆包上。这么卖力的啃,也是粘豆包里面的那点甜豆馅起的作用。那时在孩子们嘴里冻豆包就是最美味的点心。

    儿时的时光,简单朴实、温馨快乐、幸福无忧。儿时的年味浓郁、醇香,令人回味悠长,铭记于心,永生不忘。岁月留下的念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磨灭、陈旧,相反会更加光鲜,更加历久弥新。每到一年,儿时的年味都会从我的心底泛出,涌上心头,感动于心!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倒感觉这年越来越没有盼头,许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有时我在想:“是不是物资太丰富,让人们的感官、味觉都有些麻木了,失去了新鲜感,否则怎么会越来越觉得这年失了味?”过去越是盼望年快点来到,年的脚步走得越慢,如今倒越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一年一年,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按理说,如今的时间仍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依旧三百六十五天,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说不清。也许,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总是在过去吧!不然人们为什么总爱怀旧呢!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若干年后,他们如今所在的时代,会给他们留下怎样的人生感悟,是不是也会有很多铭记于心的记忆?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每一天每一年、甚至每一分每一秒的变化都是巨大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为过。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做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年!为了这个重要的节日,为了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过上一个祥和团聚的年,多少人舍弃跟家人团聚的机会,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为我们守护。让我们为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吧!

 

 

   

分享至

你的喜欢和关注,会让我开心好几天

喜欢

杨林明

博主很神秘,点进去看看吧~

367篇文章1万人关注

全部评论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快来抢占沙发吧~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永不消逝的记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来到了2019农历新年,匆匆岁月在我们的年轮上又刻下了一道印记。岁月里没有谁愿意老,可时...

  • 儿时的年味|永不消逝的爱

    很多年后,我不会忘记那个伫立在门前孤单的身影,它时时提醒着我,在绵长的生命中,唯有陪伴才是最真的爱。所谓“年味”,...

  • 儿时的年味||永不褪色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现如今物资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对过年越来越没有了儿时的感觉,因为过年与平时已...

  • 儿时的年味‖永不磨灭的记忆

    “年”,已经陪伴着我走过三十多个岁月了,在这三十多年里,有记忆的也就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里能够重复坚持去做的事情,就...

  • 儿时的年味丨惦念故土,遥相恭祝

    儿时,天真无邪,期盼成长。 年味,欢天喜地,惦念不忘。 翻开记忆匣子,回味浓浓年味。 记忆中儿时的年味,总有妈妈忙...

  • 记忆儿时的年味

    春节越来越近了,这个冬与雪花的约会已告段距离,此刻阳光明媚。 大街上的人们没有忘记春节的来临,车辆成群的涌向繁华的...

  • 儿时的年味/年味的记忆

    城市里这几年看到公告栏上都有禁炮令,为创文明城市,禁止到小区,或公共场所放鞭炮,罚款单都写了出来。有一年在小城没回...

  • 儿时的年味|80后的农家女

    儿时的年味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是我此生最甜蜜的时光, 儿时的年味是我这世最柔软的回忆, 儿时的年味是...

  • 儿时的年味|永不褪色的年

    难以忘怀儿时的除夕。 印象里的年总是定格在一个场景,我和弟弟穿着妈妈做的花棉袄,棉裤,捂着耳朵看父亲点燃鞭炮。噼里...

  • 永不消逝的记忆

    午后,站在山坡上,眼前,曾经红砖青瓦的小楼房,已写上了大大的拆字,入目的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横斜的木梁,一地的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永不消逝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ae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