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这本上海三联书店的《棋王》,包含三篇《棋王》、《树王》、《孩子王》三个短篇,是阿城的著名“三王”,前两篇看完了。
《棋王》一篇,只读到十几页时就琢磨自己的孤陋寡闻,竟然没听说过阿城。抛开故事的精彩,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的文字。我想起作家莫言在一次文学交流会上的发言,他提出一个观点: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基本上写尽了,作家应当将注意力投回自己的语言文字本身。而阿城的作品就是非常直观的冲击力,不是刻意卖弄,也并非朴实无华,但只消读上几句就能感受到生动、凝练是什么意思,就能感受到属于作者的语言特色,这实在是近期少有的体验——同样是现代汉语,怎么人家就能信手拈来,只靠语言本身就让人欲罢不能。
本书中的故事背景都是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环境,但它和很多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不同。没有如张爱玲的《赤地之恋》等一部分作品中的残酷,也并不似王小波《黄金时代》等透露出来的感觉,这书中的故事似乎只是安静地发生,每个人平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隐约还是能感受到那个动荡的岁月对每个人丝丝入扣的影响。
《棋王》讲的是中国象棋的故事,勾起了小时候和家人下棋时“当头炮马来跳”“连环炮”等美好记忆。看“棋呆子”和“我”在火车上关于“吃”的讨论、象棋与人生格局的描写都非常精彩,尤其到最后都只觉得故事里每个人都是好人,没有了“人整人”的担忧,非常快慰,十分过瘾。而《树王》的故事却有了凄凉的底色,山火中那只麂子耸起身子昂首一跃的一幕恐怕是全书中最震彻人心的片段——“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树王》大概是一个并不惨烈的悲剧,同样,故事里没有人是真正的坏人。大部分人处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怎么能够跳脱出自己的所处进行超越性的思考呢?这可能就是凡人的悲剧了。
我想作者没有批判,也没有辩驳,他只是在讲述亦是在思索。
最后想分享一个书中片段,因为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我原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可正是实实在在看到这文字,这样的观察才像是从记忆中复苏来:“阳光透过草顶的些微细隙,射到床上,圆圆的一粒一粒。其中极亮的一粒,稳稳地横移着,极慢地检阅着肖疙瘩的脸。那圆点移到哪里,哪里的肉便如活起来,幽幽地闪光,之后又慢慢熄灭下去。”
恰逢十一假期,会尽快把《孩子王》看完,除了精神上的享受,我想阿城在文字输出方面对我的启发就是,不要在语言上撒懒——少用套路化或不假思索的文字,要尝试表达出准确真实的感受。最后再次感谢赠这本书给我的小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