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好片何去何从
随着猫眼,豆瓣等影评APP的兴起,人们终于不再需要用自己的金钱做难片的试金石,影片从上映开始就不断被公众所审视,劣质产品也不会再被当做优质商品摆上影线柜台,接受一批批不知情群众的朝贡,然而这种变化却是以电影市场的利益为代价,于是《人民日报》在年中发文指责如豆瓣一般的网络平台对于电影的苛责,呼吁观众对中国电影怀揣宽容之心。
《人民日报》作为根正苗红的正统媒体,却开始为烂片辩护,还呼吁人们用钞票宽容地去支持烂片,来为它们筑一到防火墙,好让它们处于温室孤芳自赏,而不是受到市场的淘汰去成长,这样的思维不是恰恰挤走了优秀电影的生存之地吗?
今年的奥斯卡奖,又甄选出了如《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顿》等一类好片,好片从来不缺,国外有一直声名斐然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有近期上映备受好评的《寻梦环游记》,国内也有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的《驴得水》,冯小刚新作《芳华》,它们撑起了本年度电影的好评率,却难以撑起电影市场的一片天。
商业片往往最为叫做,其背后的利益不容小觑。当年冯小刚斥巨资拍摄《一九四二》,却惨遭票房滑铁卢,是影片不好看吗?不是,一九四二的意义非同寻常,作为一部正经讲述历史事件的影片,它是适合观众慢慢咀嚼,引发深思的。但是《一九四二》带来的巨大亏空只能让冯导赶制出《私人订制》来弥补,作为一部商业片,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就算没有那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能获得成功。这些商业片被专业影评人嗤之以鼻,但是投资者却赚的金盆满当,电影以“利”开头也以“利”结尾,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挤占好片的生存空间,造成电影市场的华而不实。
值得庆幸的是,观众的品味在不断地提高,大家对于烂片的甄别能力也在加强。许多烂片不论前期宣传有多么神乎其神,但是只要它登上了大银幕,总会原形毕露,网络传播的迅速不仅仅给影片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渠道,也给了大众信息交流的平台,好片烂片的评价耳口相传,给了观影者更多选择的参考。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烂片的票房往往让人惊奇。大多数烂片中明星云集,依靠着粉丝效应不断吸金,人们对于烂片的追捧更是成了它有恃无恐的资本,把烂片驱逐出市场的是观众,让烂片持续发酵的也是观众。我们看到毫无电影质量可言的“小品”被搬上银屏,看到只讲情怀不讲逻辑的动画大肆宣传,看到以抄袭而臭名昭著的魔幻片被粉丝夸得天花乱坠,但是它们都被撕开了伪装的面具,如今让我们学会宽容,就是让我们继续蒙在鼓里,好被它们再一次欺骗。
中国的电影,难道需要烂片来拯救吗?对烂片的批判难道是对电影的破坏?优胜劣汰的规则本来就适合于市场竞争,如果我们一昧扶持劣者生存而不是想办法让它自己成长改变,便会阻碍发展,也只不过是临死挣扎。
对于电影,我们作为观众从来不是要去纵容它们,我们手握影票,本来就有决定其优劣的资格,更有催其奋进成长的义务,真正适合于市场,能够经久不衰的好电影不会来祈求观众的宽容,因为它们自己的实力就是它们的力量,金子沉淀得再久,也会闪闪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