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者: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21:12 被阅读0次

    在做妈妈前,我是没有什么“教育理念”的,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也开始关注一些育儿书籍,学习一些方法,主要是关于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的,我觉得,懂得人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教好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中,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发现她有各种小问题,常常忍不住火冒三丈。反思一下她的问题从哪儿来?当然是父母身上。比如拖拉,见人不爱打招呼等等。

    怎么办?自己先改,或者一块儿改。只要求孩子改没有用啊!“上行下效”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相似的经历,有了孩子之后开始有压力,发现自己搞不懂他/她,父母需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才行。自己身上的坏习惯,要是还不改掉,孩子会原样复制你。必须以身作则,光讲大道理没用,身教胜于言教。

    无论哪个方面,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先做到。

    西方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是在尊重的基础上,讲求控制情绪和理解尊重,慢慢引导。我很认可这样的理念,如果我是个孩子,我也希望被这样对待。

    最近,同事推荐给我一本陈大惠老师的《教孩子的学问》,书中内容是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解答,读来受益匪浅。一直不知道,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中华文明中早已有书籍盛行过。书中讲,传统文化断了四五代了,从一九零几年就不学了,一九一几年民国政府废除学生读经,都开始讲白话文,文言文看不懂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一万年的宝贝不认得了。

    记得《穷查理宝典》中曾提到,查理.芒格最崇拜的人就有孔子,可是摸着良心说,我对孔子的思想并不了解。读《失传的营养学》,作者王涛博士认为,不读《道德经》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如此种种,让我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到底蕴藏着什么瑰宝?

    文言文确实看起来吃力,我都怀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真的吗?现在也有一些领读经典的社群,加上网络资源,其实想搞懂一本经典并不难,只要自己足够重视,一定没问题。

    对教育小孩来说,《弟子规》就是很好的一部家庭教育宝典。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助人为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做,猴精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读完之后,我发现确实于自身,于孩子,于家庭关系都特别有用。比如说,我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东西乱放,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总是让习惯和惰性牵着走。《弟子规》中有一句是:【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不仅书读完后要放回原处,其他物品也是一样的,这个习惯是早就该养成的。加入我每日的To Do List!

    【问起对 视勿移】长辈问话,要直视。正好今天读《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在“告诉孩子怎么做”那部分,第一点就是要有眼神交流。

    跟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直视孩子的眼睛。

    然而还是有很多地方,中西方的理念是不一致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开始在我脑子里打架,到底该怎么做?我想,要先理解,然后求同存异吧,法无定法,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教育好孩子,贵在坚持。

    以前读《弟子规》时,认为高下尊卑太分明,不人性化。但看看身边的人,很多不孝顺父母的,尤其是父母年迈后,对父母不尊敬的、不好好赡养的,比比皆是。这样的人,一定在小时候就没有在“德行”上扎根,再读【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觉得这是每个为人子女应当做到的,孝,第一培养的是敬。

    敬不是用严厉来让孩子害怕,而是榜样,是传承。凡事皆有尺度,教育孩子要灵活,父母内心要很安定、要仔细、要周到、要有耐心。父母也要先扎根德行,做到“圣人训”。对照《弟子规》里的113件事,自己先查漏补缺,把言行举止完善,然后和孩子一起共同努力,让所知所学落到实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就从我们这一代找回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ch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