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变化来源:
- 老龄化和长寿化
- 2060年碳中和:能源革命推进投资和科技的进步
- 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大浪
这些是深刻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驱动力 —— 看到大潮,把握大潮
看经济的眼光也要变化:过去的,线性化,趋势性的 --> 未来的,面的,结构性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
10000美金是重要关口,中等收入陷阱
- 劳动生产力下降 来自于 政策失调,资源错配 等
- 中国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要往上走,145期间走向高收入阶段
- 需要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
- 但在中国,还要看三大因素的巨大挑战、及空间
1. 人口老龄化和长寿时代 —— 深度老龄化
结构变化:
- 2050减少3300万,人口顶峰在2035年;
- 3300意味着增长在60+,40以下净减少9000万,20以下净减少1个亿
- 我们的未来在哪里?(苦逼的80后在60+几个bar)
- 2035年呢?增加最多的是70年龄段;2050年是80年龄段
- 大的趋势不可逆转
-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复存在
(记录跑题:看看美国,对策是增加移民 --> 民主党获得少数族裔选票,共和党获得红脖子选票,种群分裂,各种分裂,等等)
日本的案例:
- 老年人不需要房子,需要服务
- 政府的支出,只有医疗相关的增加,几乎翻倍
- 房地产的泡沫破灭,不只是泡沫,是结构性的、深层次的老龄化带来的变化
中国:
- 社保的比例10% --> 需要大大的加强社保的建设(跑题:资本市场要爆发,必须爆发。。。)
- 年金和商业保险比例太小
我们对老龄化的准备,是不够的
2. 碳中和:
- 2030年之后要有一个非常sharp的下降
- 碳排放大幅下降,能源消耗持平或下降 vs. GDP不断上升 --> 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要大幅提高
- 2050年,几乎不再用煤炭;主要是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同时发生,且变化巨大,能源效率也要有巨大提高
- 氢会越来越多成为驱动交通的动力:轻型车和重型车正好相反,1/3氢能 vs. 2/3氢能
- 未来的发电,主要是风能,太阳能,水电,核电
3. 科技创新和数字化:
- 未来的手机,并不一定是“端”
- 关于武汉,疫情激发的模式变化,很多。。。(值得后续再追踪,比如连锁药店,绝对的物理距离带来的方便,是不是必须?还是可以云端诊疗,线下只是配送方便就OK,而不需要有人问诊?所以医药前置仓?所以变成了物流问题?)
作者总结:跳出供给、需求等的分析,要看到更长期的变化;人作为主体,能源作为驱动动力,科技作为无所不包的力量,的长期变化场景。
答疑:
- 数字货币:起点是M0,试点在深圳,苏州;(我理解,是谨慎和坚定的态度)
- 金融科技:场景化获客(银行获客能力差,没有场景),数字化的风险管理(根本在于数据从哪里来,高频还是低频),数字化运营(最大的挑战,现有金融机构各方面的根本性颠覆)
- 能源转型: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新就业机会会有;但是结构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补偿原则(提到关的煤炭要有补偿),二是对旧行业的人员要有培训,转向新行业,这些都要有政策支持,中央、地方、企业各种提前布局
- 数字化转型中的运营商:什么运营商?电信,平台?都是运营商。平台会有很大的挑战,产业会做垂直物联网;而运营商没有产业know-how,进入产业有挑战;但是,产业如果是SaaS,运营商如果只是做好中台、平台,做PaaS,提升产业的效率;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 中小企业的创新:整个的数字数字化,所有的企业最终在数字化都是公平的;走在前面和后面的关键是,连在整个社会的大平台上;最重要的是,企业要利用好超级信息高速公路,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平台;
- 北方城市差异化发展的途径:城市在智慧化,谁走在前面,谁就有未来,包括交通、行政、数据、人流等等;以前招商引资是大事,今天是什么?是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数据化基础设施,这些是未来城市竞争特别重要的方面;在此基础上,会出现城市集群的发展,也会出现很多小城的联网,不意味着大才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会重新定义。
我的想法:
- 要寻找交叉点,老龄化*科技创新*新零售*新物流,等等,得到的共同点是什么?比如,无人驾驶/无人物流是有共通之处的,处在交叉点
- 要看未来,也看过去的蛛丝马迹,因为很多事情已经在发生,需要辨别,需要类比,比如记录的连锁药店、便利店等等;
- 也要看参照,比如日本是怎样的?老龄化的参照?可以用日本的历史 + 中国的新变量
- 看最大的增量,在哪里?和自己最相关的,更是最有竞争优势的,在哪里?随后要drill down到供给、需求分析,瓶颈在哪里?卡脖子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