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放学回家,路上听到三个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记录如下:
校门口,妈妈和女儿并肩而行,女儿大约读四五年级,妈妈的声音很大很急:“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不要再和他们在一起玩儿。都快期末考了,还和他们混在一起,玩了这么久,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你怎么能和他们比呢?你成绩这么差,再玩下去就完蛋了,期末考试很重要的,要抓紧时间复习。你有没有脑子,还在那里玩玩玩,玩到现在不回家,真气死我了!”我回头看女孩子的表情,一脸木然,不做一句申辩。
出了校门来到桥边,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和妈妈气冲冲地走来,妈妈满脸怒气,嘴里骂骂咧咧,男孩子也是怒气冲冲,浑身充满着倔强和不服气。妈妈好像要制止他往前走,男孩非要去,妈妈拽不过他,甩下男孩转身回到车子旁边,插着手瞪着眼,想看看儿子究竟会怎样。男孩对妈妈的愤怒置之不理,还是气鼓鼓地往前走。走了几步,又有点担心地回头望,最终止住了脚步。
逛到商场,在试衣间试穿衣服,售货员的手机响了,是她女儿的声音:“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妈妈说:“嗯,很厉害哦!”女儿说:“不过我觉得好像是凑巧的。”妈妈说:“怎么能凑巧呢?下次还要考100分。”电话中的女儿停顿了一下,又问道:“妈妈,你给我什么礼物啊?”妈妈回答:“香吻一个。”女儿没听清,问:“什么?”妈妈重复:“香吻一个。”女儿还是没听清,连问:“什么?什么?。”妈妈又重复了一遍,女儿还是没听清,妈妈有点不耐烦了,说:“等期末一起奖励吧,妈妈这边来客人了,就这么说啊。”说完摁掉了电话。
三个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伤害。第一个女孩,会因为听了妈妈的这番话去认真复习吗?不大可能,她学习的热情已经被妈妈的这番话消耗殆尽,即使回家复习,也是迫于妈妈的压力,而不会成为自发主动的行为。
那个桥上的男孩,只有四五岁的男孩,他小小的身躯藏着那么大的愤怒,本应很柔软的心灵变得僵硬。等他再长大一些,他会把这份愤怒与对抗发泄到外部世界,学校将因此多了一个难教育的孩子,他的人际交往会是破坏式的,与人沟通会是对抗型的。
那个打电话的女孩,听声音大约八九岁吧。她的妈妈还算耐心,可是最后却依然挂断了电话,小女孩迫切渴望妈妈回应的热情,被泼了一瓢冷水。她内心渴望被妈妈看到欣赏的热情被浇灭了。如果妈妈给孩子的不是她所期待的,也许以后孩子不会再愿意表达,很多亲子沟通障碍就是这样形成的。
几年前,我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无知无明,感谢自身的学习,打开了教育的天窗,让我可以洞见教育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