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某篇文章里看到过一个作者这样描述他的生命在不同环境里的流逝形态:
岁月在日历里被一张一张撕掉;
时间在钟表里一分一秒逃跑。
好像前者更浪漫,因为时间的刻度没有那么精确细微。
很喜欢这几种类型的量化表达: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
太短了没有回忆的淡然和超脱,太长了,譬如动不动几百年,几千年,又似乎和你关联性不大(所以民族啊,历史啊,这些概念能传承至今,真是不可思议)。
谈恋爱会被问及“谈了多久呀”;
做工会聊到“做这一行多久了呀”;
跑步,打球或者读书,剪辑视频会被问及“坚持多久了呀”;
……
诸如此类。
若你回答“有三四年了”或者“十几年了”,又或者“几十年了”。
得到的评价和神情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愈显敬佩。
我们的时代,任何事物都可能有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似乎投入的时间作为结果预判或者结果评价的依据永远是难得的绝大多数人共同持有的标准。
迷迷糊糊地去找一个合适的词汇或者表述,比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免得有人说,你手艺不好,比别人多花的时间纯属自己的责任。
但我立马停止了这个行为。
既然要找人类的浪漫,要找岁月式的浪漫,本就应该集合主观行为来解释这样一个已经被公认的客观结果。
我愿意,我们觉得值得,我想最大程度地逃离工业时代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太混沌。
说一句唯心的话,也许我的生理因素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环境的裹挟,但我可以用我的心来欺骗自己。
没说清楚啊!
回来。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认知基准已经被改变了,效率要求一分一秒都像挂钟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一样铛铛响个不停。
不论是别人要求我们的:请在X天之前完成/请在X分钟后提交;
还是我们要求别人的:视频不要超过60秒不/阅读量大于600字不看。
可是明明刻度那么精细,一天不再是24小时,而是86,400秒,我们却依旧觉得一天过得很快,一年过得很慢。
我曾经妄图想要改变,但是后来发现不离开这个环境根本无法改变。
难道要人类全都回归原始?开什么玩笑。
几十亿人的吃穿用度,精神消费,不是单靠落后的农耕文明就可以满足的。
于是反向衍生:
1. 慢(不行)—无目的(不行)—有目的不求结果(行);
2. 慢(不行)—无目的(不行)—有目的不求结果(不行)—有目的有结果不执着(行)。
于是我好像在潜意识里种了这样一颗种子,有目的地做事情,但不功利性地执着于一个结果。
这样的话,主观意识不是奔着它去的,但客观结果形成了时间的延长性和动因的无目的性。
据我观察,这样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不太可能发财,但目前看来自保应该无虞。
希望此生有所成就的朋友,不要轻易相信我的“小家之言”。
哈哈哈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