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校长告诉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说,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你们班的孩子将来肯定会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于是班主任很开心,对这群孩子也更加上心,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回应他们的需求,一年后这些孩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研究人员告诉这个班主任说,其实这些孩子也就是普通的孩子,关于天赋之类的言辞都是编造的,而不是通过实验。这个故事说明只要加以适当的态度与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但前提是我们得从娃娃抓起。并且每一个娃娃开始表现出特质的时间不同,他不允许我们一概而论。
就像有的婴儿在无数次跌倒中才学会走路,而有的孩子则放佛在一夜之间学会,但哪个先学会就不一定。记不得自己如何学会走路,但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身边很多小朋友都学会了,比我大的,比我小的,我就是学不会,因此还被爸爸妈妈说,你看人家谁谁都学会了,比你还小,当然这也成为他们和别人闲聊时的一个笑话,我不能说那种行为给我造成什么巨大的影响,但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完全摆脱别人的影响跟着自己节奏做事情,恐怕跟这些类似的事情有关。我学会自行车,包括后来很多学会,都放佛是一夜之间的,可就是有的相对较早,有的相对较晚。就像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大考的时候看着像超常发挥,其实平时我也努力了,只是成果来的慢一点而已。
一个在社会修养,办事做人,价值观方面都可圈可点的人一定是一个好的环境滋养出来的,可以是书籍堆出来的天地,可以是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也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同学,老师。但总得有,而且越早出现越好。
而关于教育还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男女平等。这个平等是指我们可以不受家长,老师,历史的引导等影响下,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女孩适合文科,男孩擅长理科,女孩细心,男孩马虎,女孩学历要比男孩低一点等等,历史上成功的大多是男人等,其实很多因果关系都被倒置了:历史上成功的男人多是因为,在长久以来的男权社会,女人被压抑着,不信就看未来一百年,随着狭隘女性偏见被不断地打破,看未来成功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在讨论哪个教育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时,朋友说是大学,因为在大学里遇到了影响自己很深刻的老师和同学。我就反驳道,你这是因果倒置。这是我们现在的垂直结构的教育资源分布特征所决定的,学前、中小学教育的从业者门槛普遍没有高中、大学等高等教育的高,这在学识,也在一个人受教育水平与个人修行的正相关的关系。但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应该是加剧这个差距,而应该中和。
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是0-16岁,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是家庭与学校,社会是混杂的,年轻一代是要来矫正这个社会的,而不是走到社会上然后被较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