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现在多用来形容办事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或是初入职场崭露头角还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要说这个词的出处典故,那还是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又称伏龙)。祖籍现在的山东临沂,随祖上迁居现在的河南南阳,刘备就是在这里的卧龙岗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打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才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开始关羽张飞等一见诸葛亮年轻,都不太相信他有那么大本事,等到打完仗他们相信了。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源于水镜先生,但是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然得遇其主,却生不逢时。也就暗示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命运。所以也许历史就是这样欺负人,明明诸葛亮第一仗打的漂亮,这个典故却被后世用来形容乳臭未干的小儿。
如果诸葛亮最后的结局是抱负得施,这个典故也许不是这样的结局。
人们总是倾向于笑到最后的人,认为这才是胜利者的姿态。即使如诸葛亮这般神一样的存在,也难逃世俗眼光的判定。
好在因为刘禹锡的《陋室铭》里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得英雄不问出处,现在不管是出自山野乡村还是别墅洋房的年轻人,都只问经验与否,通用初出茅庐一词,也算是还诸葛亮一个公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