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44.《精神健康讲记》

744.《精神健康讲记》

作者: 好好说话就是修行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22:03 被阅读0次

    每日一省  第659天

《精神健康讲记》阅读收获

❄要点:

1.如果一个人的交流一直是在表面进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饥渴的,他自己未必能觉察到,但这样的人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也容易出现生理问题。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3.接受痛苦,学会带着痛苦生活。

❄感受:

1.有因必有果,今天的果是过去不正确的因种下的,不怨天不尤人。

2.不要老是躲在家里舔舐自己的伤口,越舔越痛,向未来,去行动,去挣钱。未来过得好,过去的伤疤就是勋章,未来过的不好,过去的伤疤就永远是伤疤。

❄行动:

1.不要老是呆在家里,走出去,到人群中去,去锻炼,去做事,去挣钱。

2.鸡蛋里头挑骨头地表扬孩子,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压力大,很沮丧。管住嘴,不要老是说孩子。

3.向内求,读书学习,提升认知,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原文摘抄

当一个人在面对所有的问题上,一直都需要某些知识和既定标准来界定,也就是说他失去了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基本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的人会容易发生各种心身失调,也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躁郁症。因为他不是活在自己的内心基础上,或者说,他的头不在自己身上。

❄森田疗法: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

心理治疗领域,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森田疗法,这个疗法很有意思。它的发明者是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他是在心理学历史上唯一一位以东方传统文化或者哲学思想,来处理精神心理问题的学者。

森田正马得过神经症,神经症是一个过时的名称,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这个诊断名称,是过去对一系列精神心理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以及各类躯体化症状、心身障碍等等。患者深感身体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医学能够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他后来创造的这套独特的疗法,非常朴素,重视正常的生活元素。他认为,一个人在神经症的状态里,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不接受它,觉得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还有很多事情等我排队去做,我要表现得足够好才可以,所以,目前的负面状态,是需要尽快把它去掉的东西。因为想要去掉它,就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对治”方法,反而无限地扩大了当下的负面状态,停留在坑里,无法自拔。

第二种呢,接受我现在的痛苦。一个正常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承认自己最近是在一个低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会是这样的,但是,生活要继续。

所以重点是,第一,接纳自己正处于不佳的状态;第二,学习带着这个痛苦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带着痛苦跟外界交流,小心地处在自己可以接纳应对的范围内,逐渐等待自己恢复。我们未必人人会掉进严重的焦虑或抑郁状态,但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会到其中轻微的症状或倾向。比如,我知道自己有几年的状态不好,那我只处理必须处理的事情,一天只见一个人,一次只见四十分钟,不行的话就再减少,直到自己能够承受。先做到这一点就行了,而不是把自己全部封闭掉,也不是靠着吃药,还坚持一天见四十个人,做十件事情。森田教授当时用的治疗方法,就是把一批患有失眠、焦虑、恐惧、强迫等症状的病人,安排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不让出去。头一周,让病人躺在床上,除了起来吃饭和上厕所,不准离开床。什么意思?让病人如实地、充分地体验自己的痛苦,如实地了知自己有多难受,内心的焦躁不安。用一周的时间,让病人全心全意地来观察和感受自己。

躺了一周以后,这个人已经很熟悉自己的痛苦了,也在面对了,还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崩溃掉,或者出现过去想象中更可怕的事情。而现在,他有了新的痛苦:无所事事的痛苦。

接下来,给他们调整作息,每天卧床时间限制在七八个小时。白天安排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晚上写日记,还有读书,但不可以互相交谈。这是学习带着痛苦开始重建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

不可以交谈的目的是暂时阻断“焦虑症”病患常有的“思维奔逸”状态,焦虑症患者常常因此把自己耗干。几天后,再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还是不可以交谈。比如,那边有一堆砖头,就让他们把这堆砖头从那边搬到这边,或者帮厨、打扫卫生,做一些类似的简单劳作、手工活。这是学习带着痛苦做一些简单的事。这样既能锻炼身体,生命力也开始被正常的生活元素滋养,也会让人发现,即使心里有这些痛苦,每天做一些细小的看似没什么意义的事情,但内在是开心的、扎实的,比躺在那里、钻牛角尖要好很多。

然后,再从这些简单的不动脑子的活动过渡到接近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中间还有和医生之间的交流,自己写日记,与小组成员分享。森田疗法的思路的重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学习“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源头是道家和禅宗的观点,这个供大家参考。

讲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当我们遇到任何突然发生的人生危机,或者陷入长期的心理困境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纳当下的现实—我目前处在很低的状态中,我接受这个状态。不硬撑着,不在外围造一个“还不错”的自己。然后再看看,我在这个很低的状态下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这样慢慢地去行动,自己就会恢复,而且会恢复得相对快一些,因为没有太多内心的抵抗,也没有太多思维缠绕和情绪上的干扰来消耗自己仅存的精、气、神。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

癌症等大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太大了。以前我有个病人,肝癌。他是退伍军人,一步步升到法院院长。法院是一个金气很重的、限制性的、冲突性的精神环境,他为人耿直,性格是那种过于严于律己、压抑自己的类型,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缺乏深入的、舒缓的交流,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没有可以释放压力的空间。家人和朋友在我们的关系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在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社会支持”。

如果一个人遇到了逆境,但周围的关系都很好,老婆理解,儿子关心,媳妇友善,互相关系融洽,那这个人即使生了大病,回旋的余地也会很大。

深入的交流是我们获得良好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的一个前提,但是,大部分家庭的交流都不那么深入。我在北京住过十多年,我注意到不少家庭都是浅表交流:“哎,土豆丝做了没有?”“做了。”“牛肉正在炖着呢。”“今天谁来了?”“那个电话你回了吗?”家人的对话大多是这些日常事务性的内容。这些是必要的,但还需要深入的交流。

深入的交流是什么呢?有部电影《天下无贼》,刚开始的画面是教富商学英语,其中有一句:You break my heart(你伤了我的心)。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能够认真说出类似的话,能够经常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说明这个家庭还有相对深人的交流。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内容很固定:作业做了没有?今天老师怎么说你的呀?午饭吃得怎么样啊?这些表面的交流当然需要,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就不够了。如果小孩子回家说“妈妈,今天我不是很高兴”,那个老师怎么怎么了,妈妈就需要跟孩子好好交流,看看他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说你是不是又怎么怎么了,这就是对新问题下了老诊断。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有深刻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但又常在“肤浅的交流模式”中习以为常,长期熏染其中,会发展出“肤浅思维”习惯,对于个体的精神发展、思想的深入、情感的深刻都有很大的影响。交流的层次非常重要。

我们生活当中大量的交流是无效交流。比如假设本章我给诸位介绍心身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发现,看起来很高明,信息量很大,但可能会是无效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也好,社会活动也好,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交流,而不是人对事、事对事或者概念对概念的“外围交流”。

如果一个人的交流一直是在表面进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饥渴的,他自己未必能觉察到,但这样的人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也容易出现生理问题。我们回到这个患者,当时他的认知是:我得了肝癌,有癌细胞,要做手术,要化疗,单一的思维。当时我告诉他,癌症要从很多方面来考虑,这个只是物质层次的病。

但前面其实还有一个能量层次和一个精神层次,所有的病开始其实都是从无形的层次开始的。如果能着手在前面两个层次积极调整问题,后面物质层次的病会比较容易缓解和改善。

所以我们需要多多地了解自己平时内心的状态,内心的运作模式,平时我们是怎么想问题的,要非常小心地留意自己,要对自己有一种怀疑的精神。不要老觉得“我这么想肯定是对的,我不高兴肯定是有原因的”,然后开始下结论“我这些不高兴都是因为什么什么”,这些其实是你在强化作为一个“潜在病人”的状态。当我们在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工作的任何方面出现一点点“宕机”状态的时候,这就是疾病开始的轻微萌芽状态。但暂时还没发展到肉体的层面,心身与能量的不调,再往下滑,就会有更多的生理心理的不适,能量气血的不调和,在肉体层面反映出来,但还属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性失调阶段”,去医院还是不一定能检查出器质性的疾病。这辆开往错误方向的火车刚刚启动的时候,随时可以调回来。保持觉察,把那些让人不高兴的原因放过就可以了。

但很多人的处理模式会把“让人不愉快的人、事、物”紧紧抓住,然后以后每次看到此类相关原因,永远都会不高兴,会想到二十年前那个人,或者五个月前那件事,再次强化。如果总是在强化,而不去消除,时间长了会变成什么呢?会建立一个负面情绪和思维、行为模式的古堡,人体的失调就会从容易转化的“神”的层面(精神、信息层面),进入中医关注的“气”的层面(能量层面),这个时候我们的气血和运行状态就会受更大影响,我们的经络通道就容易不流畅,大家常常说到的“经络不通”“气血不和”就是指的这个能量失调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能有所觉察,开始积极调整,每天锻炼身体、跑步、打网球,对自己好一点,安排更多的休息和睡眠;如果是小孩子,就给他安排更多的玩耍时间……然后,身体在能量层次的失调会自动地调整过来。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往下滑,怎么办?那也没有关系,还有机会。

2007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做过一次题目为“现代人的压力与管理”的讲座,当时讲得比较细,大家有兴趣,可以登录QQ空间,查看“李辛的空间”最早发布的这篇文章。像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甲亢、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痛经、皮肤病、类风湿、哮喘、睡眠障碍等疾患,都属于心身疾病。

相关文章

  • 珍重当下的连接,长养生活的心力

    ——《精神健康讲记》李辛 这本《精神健康讲记》是继《儿童健康讲记》之后,读李辛老师的第二本书,案头上还有他的《中医...

  • 精神健康讲记

    《精神健康讲记》李辛 用了三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心情愉悦。 跑步之后,肉体里面的能量就流通了,肉...

  • 《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

    《精神健康讲记》读书 今早读了精神健康讲记33页。这本书是当时在台湾游学的时候认识的特别好的一位老师推荐的。真是...

  • 《精神健康讲记》202003

    喜欢程度:四星 我已经在周更群里做完这本书的语音分享十天了(分享的链接在这)……才把书的尾巴看完。这本书是李辛老师...

  •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

    这本书是微社的新年礼物,本以为会像以前那样束之高阁。结果,在77的倡导下,真的用一个星期看完了。这是我今年来阅读纸...

  • “精神健康讲记”共读分享

    为什么读这本书? 《精神健康讲记》?书名听起来像生理卫生课程选修教材一样。讲什么呢?一个中医眼中的……中医?打住—...

  • 《精神健康讲记》读书有感(三)

    全书已经看完了,读书有感也该收尾了。 这本书,不是一本逻辑性很强的书。确实,它就是李辛老师几次讲课的现场记录嘛,所...

  • 《精神健康讲记》读书有感(一)

    身处这波疫情风暴中心闭环管理环境下,开始好久没有开启的纸质书阅读,真是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书是彦蕊送的新年礼物,送...

  • 《精神健康讲记》读书有感(二)

    已经读完前三篇,对作者从中医角度解释心身失调和调理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作者书中的论述也有了更多的共鸣和启发。 一...

  • 《精神健康讲记》精读day 2

    精读day2: 这一大章节的整体都是讲身体—精神—思维的互动流动,今天的阅读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比昨天还清晰,越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44.《精神健康讲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gq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