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曲循环《红颜如霜》中······方文山就是方文山,其创作歌词的手法真是天花板级别的。
你将心事 上了淡妆
我墨走了几行 泪潸然落了款
红颜如霜 凝结了过往
这几句就是放在盛唐也毫不孙色。虽说是歌词,但即便不拿来吟唱,也是一首极好的诗。
王国维和木心都曾说过,写诗尽量少用形容词。形容词就像是二道贩子,不够直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冗余,有违诗的简练原则。如此来看方文山这几句,都是动宾结构,简单、直接、粗暴。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出神入化,极具情感冲击力。
忘记是谁说的了,比拟等修辞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透彻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这种认识,便很难有好的修辞。
我早期的诗歌创作几乎全是形容词的堆砌,情感太直白,执着于押韵,很像歌词,少了诗的感觉。随着诗歌认知的进化,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还有平常的习作,我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
最明显的就是,我在逐步减少形容词的数量,能不用就不用,直面客观世界;另外,在感情上,我也开始尝试跳跃,但度还是把握不好,有时候不免晦涩。
诗无止境。
我一直以为自唐宋元以后,诗词艺术已经穷途末路,前人已经把所有的路都走了,后人只能无路可走。但从《红楼梦》里的诗,到近代徐志摩等人所创作的新诗,再到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我又觉得汉字在诗歌上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还远未穷尽。
一个伟大的时代才会有伟大的作品。从初唐到盛唐到晚唐,一个推崇诗歌文化的朝代,怎么可能不会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据说唐代,人人皆可吟诗,人人皆可作诗,这种文化氛围是唐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朝代的文艺创作高度,亦是如此。
如今,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精神却没跟上身体。在这个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对于文艺的追求将与日俱增,我相信,中国的文艺复兴终将到来。
早些年,很多人还是会排斥诗歌和诗人的,有那么一段时间,诗人竟然成为人们谈笑、讽刺或挖苦的对象,甚至沦为一个贬义词。我记得有这样的说法,世界上最可以原谅的三类人:小孩儿,醉鬼和诗人。还有一种说法,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
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总是与时代或社会格格不入。
如今,这样的现象似乎好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诗和写诗,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
这当然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此外,我觉得,这跟时代也有很大的关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饱暖思淫欲,如今的时代是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却几乎是停滞不前的,鲜有伟大作品横空出世。一个诺贝尔奖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只是掀起了一阵莫言热,如此而已。
艺术是感性的结晶,是充满灵性的,也只有艺术才能彻底填补精神的空虚。无论是音乐、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带给人的精神安慰是巨大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当我们四处寻找,却发现这个时代鲜有伟大艺术作品诞生,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经典。经典的必是怀旧的,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时代又是一个让人无限怀旧的时代。
经济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我相信文艺的伟大复兴已经在路上了。诗歌总有一天会复活的。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是任何一个国度的人都无法超越的。人多才多,当大环境形成,诗歌重生的星星之火便会燎原。
周末我翻出来郑智化 2006 年发行的专辑《现在进行式》,完全没有时代的隔离感,一句句歌词仿佛唱得就是现在的时代。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郑智化真是伟大,虽然这张专辑俨然已是过去时,但时隔十几年之后的现在,听起来也像是进行式。
专辑里有《年轻时代》(创作于1991年)对青春的追忆,有《麻花辫儿》对美好爱情的怀念,有《星星点灯》对时代的痛斥,有《水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爱情、理想、青春、伤痛、美好、信念,这是每一个时代的主题。
时代在变,人心一如从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