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写了几个月,也有上百篇文章了。有时会想,文章会不会因系统问题丢失呢?要不要下载下来保存哪?
当然,从文章本身来说,都是些习作,没有经过认真的推敲和打磨,水平真的很烂,实在没多大保存价值。但如果把它作为生活的记录,成长的见证,归档保存起来,似乎也有必要。
我这人记性不好,条理性也很差。整天过的稀里糊涂的,很多事都不上心。有时想找点资料,手头空空如也,回顾人生,也一片空白。
年轻时候爱好文学,也写过些小诗小文章,在行业报和地方小报上发表过。刚开始还会剪切留存下来,保管在书橱一角。后来,写作的热情淡了,就不知丢哪去了。
这种不良习惯是十分有害的。体现在学习上就是狗熊掰棒子,学多少丢多少,不见长进,没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道自己这个毛病,有时也心血来潮,弄几个本子写写记记,但没长性,加之凌乱不堪,参考意义不大,时间一长,就散失了。
许多时候,想用材料的时候似曾相识,有印象,但用不起来。好在现在有百度,可以查一查,但毕竟是未经消化的东西,用起来并不顺手放心。
治学是十分严谨的事,要想提高自己的学养,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库,是十分必要的。这类资料库,包括自己喜爱精读的书籍,整理归纳的读书笔记等,这种归纳整理,本身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要想治学,这是基础和基本功。
许多学问大家,都是笔记高手,能够把日常所学所思,及时归纳整理,归类存放于自己的数据库中,久久为功,方成一家之学问。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徐特立的治学方法。毛泽东非常推崇他老师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就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毛泽东主席读过的书,总是圈圈点点,布满了批注。
我想,在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读书,贪多贪快已没必要,读点自己感兴趣的书,细嚼慢咽消化透彻,归纳整理成自己的学问,应该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狗熊掰棒子的事,就别再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