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从前经常活跃在朋友圈,还时不时组织妈妈们一起搞活动,但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她却突然消失在了朋友们的生活里,原来,她的女儿上小学了。
刚上学一个月,我朋友就成了老师面前的常客,作业写不完、试卷只能写一半、别人1个小时完成的作业,她妈妈掐过表,她需要整整4个小时……上学一个月,当妈的每天抓心绕肝,差点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这个孩子我见过,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幼儿园经常得到老师表扬,小红花小奖状拿到手软,智力发育绝对是正常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学业表现中却让人堪忧。这位妈妈问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我的孩子看起来一切都是正常的,为什么学习起来这么头疼呢?阿德勒在一百多年前,就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
个体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力测试得分偏低,那么是可以找到某些能提高他分数的方法的,比如让孩子不断研究这种类型的智力测试,直到他们找到应试的窍门和需要做的准备。
如果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欠佳,就需要从孩子的心理态度上寻找原因。比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孩子的学校成绩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或者最好,或者很差,或者处于平均水平。阿德勒说这种基本保持不变的状况与其说是反应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是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因此,要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需要让孩子具备获得相应成绩表现的智力能力,同时还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心理能量,心智并行,双轨发展。
对于那些总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来说,把学校的成绩单拿回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往往回家以后,他们会因此而受到家长的责难和惩罚。人们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错误想法,觉得我们只有让一个孩子的感受不好的时候,才能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去做。实际上,对于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来说,在学校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如果这个班级是一个提倡互相竞争的班级,那么这个孩子在同学之间也很难得到认可和友谊,回到家还要面对家人的冷言冷语,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就不难理解这些孩子讨厌学校的原因了,其实是人之常情。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因为总是受到批评,对自己丧失信心的孩子,为了逃避责难,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学校,他们会逃学旷课、修改成绩单、和有相同经历的学生为伍并形成帮派、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个体心理学认为,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如果我们坚信这一点,那么上面说的一切都是能够避免的。对于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不佳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总能找到帮助这些孩子的方法。比如我们在正面管教中学到的鼓励这个工具,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我们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如人意的时候,的确是无法去对他进行表扬,但是我们可以对他进行鼓励。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考砸了,有2种家长,大家想想,你是哪一种。
小明跟小红在这次数学考试考了同样的成绩,都60分。两个人分别回到家后,却面临着不一样的处境;
小明爸爸看到分数后,开始对小明大吼道:“你就差考个不及格了,你到底有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再这样下去,怎么考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你的人生就完了……”在吼叫中爸爸并没有听到小明弱弱地说了一句:“这次考试好难的,好多之前不会做得我都考对了!”
小红妈妈看到分数后,摸了摸小红的头,平静地说:“看起来你在这次考试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我看到你之前好几个不会做的题,都答对了哦!说明你有很用心学习,妈妈一直相信你可以做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你遇到的困难吧!”
哪种家长,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呢?显然第二位家长,能让孩子更加愿意面对挑战。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通过大量跟踪研究,她发现人们有两种类型的思维模式,一种认为人的能力、智力可拓展,叫作成长型思维,与之相反的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叫作固定型思维。
对于努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非常相信努力和奋斗的意义,他们对自己不设限,乐于发挥潜能。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相信努力的意义,甚至认为只有能力不足、智力低下的人才需要努力。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
当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肯定他的努力,比如对于前面提到的考90分的孩子,我们可以说“你为了解这道数学题尝试了不同的方法,直到成功攻克这道难题,我喜欢你这种认真尝试的精神。”,或者说“这次的考试又难、耗费的时间又多,不过你还是完成了,我非常欣赏你专注地完成了考试。”真正将肯定夸到孩子心里,激发他继续努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愿意面对挑战,付出努力,孩子才能越学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