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不读书内心发痒,趁着个周末,一气呵成的读了本不足200页的小册子,本以为是打打牙祭,结果又开辟了一个认知新天地——积极心理学(1998年于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领域)。此书中文译本2013年1月份出版, 如今到达我手里的这本已是第45版,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幸福”是很难用言语详尽阐述的,什么是幸福?一种感觉?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取得成绩的时候?被赞美的时候?身心放松的时候?做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有足够多的财富的时候?……
看过这本书之后,头脑对于“幸福”的定义更加的清晰明了了。知道自己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需要修饰的,哪些需要彻底改正的。人不就是要在头脑中明细越来越多清晰的概念,然后活成自己理解的那个样子吗?
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
本书最为吸引人的观点是将人生解读为四种模型,下面,我就将作者所阐述的四种模型详尽列示出来:
1.忙碌奔波型:
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代表为了未来而活。
信封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
错误观念在于认为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
是未来的奴隶。
2.享乐主义型:
“及时行乐,逃避痛苦”,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代表为了现在而活。
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是现在的奴隶。
3.虚无主义型:
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
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
是过去的奴隶。
4.感悟幸福型:
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幸福的人不会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为精彩书摘:
1.“对于无知的简单,我不屑一顾;而对于超越复杂后的简单,我全力以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2.习得性无助:当失败或无助时,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3.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4.幸福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通往幸福的起点。
5.“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种层面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学家桑尼娅.吕波密斯基、劳拉.金、埃德.迪纳
6.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
7.“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能够发挥出我们真正的潜力。”——弗兰克尔
8.经历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欢乐心存感激。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
9.每天花一点儿时间记录下当天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模式。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哪些在未来会获益但我们并不享受的事情上,或是做了太多既没有意义又不快乐的事,据此,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规划。
10.从整体而言,有目标的人的成功概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即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11.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途中的快乐感受)。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12.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
13.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14.两种学习动机模式:
(1)“溺水模式”的两个特点:
a.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
b.一旦解脱,我们常会把那种舒适误认为是幸福。
(2)“性爱模式”:一种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幸福的模式。
15.在心流状态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运动员把这种情形成为“在状态”。无论我们在心流的境界里做什么,踢球也好,雕刻也好,写诗也好,学习也好,我们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采取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扰我们或是使我们分心。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我们能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16.心流体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17.有一个区域是在过难和过易之间,在这个区间内,我们不但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还可以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如果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任务的挑战要难易适度。如果任务难度大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只有当难度和技能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
18.“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近代自助运动的创始人塞缪尔.斯迈尔斯
19.“就获得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所具备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埃德.迪纳
20.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但人们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活动中要多。
21.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们不停地发问,不停地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无论你处于生命中的哪一段,无论你是15岁或是115岁,无论你是风光无限还是正在艰难地奋斗,你都可以为自己制订一套学习计划。你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
22.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优势(Strengths)
23:无条件的爱: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
24.幸福不是牺牲,也不是现在和未来中二选一。它既不是纯粹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快乐,既不是只关注自己也不是无保留地为他人奉献——它是所有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要素,是和谐共生的结果。
25.那些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内在价值和兴趣目标的人,更富有效率和弹性,并且会更有创意地把这些优势覆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26.从小事情着手比大幅度改变的阻力要小得多,无论是对当事人或是他的家庭、同事、身边的朋友而言。
27.人类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遗传基因;
(2)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
(3)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桑娅.吕波密斯基、谢尔登、戴维.施卡德
28.将注意力从追求物质和名利转向追求终级财富的人,绝对可以提升他们幸福深度;同时,追求当下和未来利益的人,长此以往也肯定会越来越幸福。
29.正如心理学家、诺贝尔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所说,“对于增强幸福感,适当地运用时间可能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之所以无法发挥追求幸福的潜力,主要是因为时间运用不当——忙碌的奔波、坠入享乐主义深渊,或是放弃自己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其实蕴藏了很多幸福的潜力,以及拓展充实生命的可能性,如果能善加利用,时间就会成为幸福的看护者。
30.他们不再看中琐碎的事情,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控制权,毅然放弃了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加强了与家人及朋友之间的沟通,全然地活在当下。当一个人将注意力从琐碎的假象上移开时,他便能更关注身边环境,也能够满怀感恩地感受周围的一切,如季节轮换、最后的春天以及他人的爱。“我们为什么要等到现在,等到得了癌症之后,才真正学会重视与感恩生命?”
31.心理学家蒂姆.卡瑟通过研究指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给人更多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富裕,代表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享受快乐。相反,时间上的窘迫给人的感觉是经常性的压力、忙碌奔波、工作过量,以及挫败感。
我愉快的发现,与这本书相对应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都能够找到,共23节,闲暇时可以听听看看,心灵会被升级优化,与此同时,也延伸了你的触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