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
刘邦真的一无是处吗?

刘邦真的一无是处吗?

作者: 扶风树正茂 | 来源:发表于2020-09-05 22:52 被阅读0次

      公元前260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世称汉高祖。但是,这位汉高祖的名声可不好。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在大家看来,刘邦这个帝位简直相当于是白捡的。他一没有过人的智慧。二,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猛。三没有才华, 像李白,哪怕长得丑了一点。但别人文采超然,史称诗仙,自然流芳百世。再看看刘邦,大字不识一个。更别说写出什么千古绝唱了。如果这样看,那刘邦真是一无是处了。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首先,刘邦豪爽,刘邦是从一个地痞无赖出身。虽说当过一个亭长,但放在以前最多算个九品芝麻官。能不能进编制还是两说。所以刘邦是个光棍。没什么好顾忌的。所以,每当刘邦攻城略地后,都会大肆封赏,大把的金钱往外送,土地随便封。这就是刘邦的聪明之处。跟着刘邦有肉吃,部下上战场时肯定更加拼命,勇敢。反观他的老对手项羽,每当战争胜利后,哪怕手中的印玺棱角都磨平,也不赏赐给部下,只在每次战争后,假仁假义的提点汤药,去慰问伤者。可谁吃这一套啊?没有实打实的利益。谁会舍身忘死的在战场上拼搏?原先项羽麾下的韩信、萧何等人,都看出这个家伙不是雄主。纷纷转而投向刘邦,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刘邦能忍,古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邦就是这种人。他正如潜伏在黑暗中的毒蛇。再发动最后一击前,他只会暗藏羽翼,麻痹你,然后让你身败名裂。很不幸,项羽就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秦朝残暴。使天下百姓如刍狗。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当时各路起义军便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为王,其他起义军首领都未当真(也不敢当真),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个位置是为项羽量身打造的。但刘邦却当真了,他趁项羽与秦军打的火热,无暇抽身之际,异军突起,一路打到关中,灭掉秦朝。当时刘邦已经将关中一视为囊中之物。还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早有将关中视为自己囊中之物的打算。但项羽来到关外。听闻刘邦已将关中占据,勃然大怒,马上集结军队,并派出使者,叫刘邦滚,一副你不走我就动刀子的样子。使者到了刘邦这,刘邦岂能不火冒三丈?约定是你定的,现在违反约定还理直气壮。但刘邦忍了下来。将一肚子怒火压回心里。因为下雨锋芒太盛,实力太强。又挟巨鹿之战之威。自己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他转而笑眯眯的对使者说:“关中本就是为项王打下的,既然项王来了,岂有不让之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有多憋屈。被人打了一巴掌,还要笑眯眯的把另一边脸让人打。结果是,刘邦灰溜溜地离开关中,项羽很高兴。但他不知道,他已经在刘邦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只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刻。果不其然,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项羽战败被杀,虽留下了一个至死不过乌江的美名,但他的尸体却被求功心切的将领砍的四分五裂。所以,永远不要得罪一个能忍的人。

      刘邦能坦胸至腹的信任别人。他主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可不像三国时期的曹操那样只是口头说说罢了。他是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行动中。比如,陈平向刘邦献计,用离间计离间项羽的得力干将范增,刘邦问他要多少预算,陈平毋庸置疑道:“三百万金。”这在当时可不算个小数目。陈平事先就有心理准备。刘邦可能不会答应这件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刘邦风淡云轻的答应了,要知道,三百万金,只要陈平随意操作一下,就能赚的满盆盈利,事实证明,陈平并没有辜负刘邦。范增被陈平的离间计离间成功,病死于路中。

        由此可见。刘邦的先见之明非同一般。他这种出乎常人的信任,让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对他更加忠心。其实,刘邦之所以这么信任别人,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只能将希望与信仰寄托在别人身上。他曾道:“用行军打仗,我不如韩信,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安定后方,我不如萧何。”但刘邦最大的优点在于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那项羽 原本手下人才济济,但他气量小,吝啬,导致他众叛亲离,手下唯一的人才范增。也被他赶走,最后只剩下虞姬和一匹乌雅马,才徒呼奈何,大喊天要亡我,当时都不肯面对失败。这种人可敬又可悲!

      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刘邦,一个有血有肉的刘邦,他身上虽不乏缺点,但闪光点也不少。一代强汉,从他手中诞生,并延续数百年,若听到今人对自己的评价,恐怕会一笑而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邦真的一无是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lq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