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选择做一件事一般有四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短期看获益,长期看受损;
第二种:短期看受损,长期看获益;
第三种:短期和长期都会获益;
第四种:短期和长期都会受损。
第一种做事的思维叫做“即时满足”,比如,你喜欢吃糖,无节制的吃糖,当你把糖放在嘴里,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很快乐、很满足。
但是,长期来看,过度吃糖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最多,这种思维方式也因此最为常见。
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
难道人们就真的这么目光短浅吗?
是的,因为人们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是无法拒绝的,就像很多人经常说的那样:
管那么多干什么,先把这次的弄到手再说。
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奶头乐理论”。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主旨在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依据未来全球经济化过程中的“二八现象”,提出“奶头乐理论”。
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竞争将使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增加,二八法则将会应验,即:世界上会有20%的人搭乘全球化快车一路驰骋,80%的人会被“边缘化”。这80%的人口与20%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
为了世界和平,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奶头乐”理论,认为可以给80%的被边缘者一个“奶头”,让他们心安理得接受被抛弃的命运,以此避免与20%的精英间的冲突。换句话说,80%的被边缘者安分守己,20%的精英就能高枕无忧,这个过程需要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
布热津斯基认为,有两种娱乐方式能够实现这个想法,一是发泄型娱乐,比如开放色情产业、鼓励低质量网络游戏和短视频、进行无休止的口水战等;二是满足型娱乐,比如众多的偶像剧、真人秀等大众化视听娱乐……这类娱乐能让生活辛苦的大众不知不觉在“戏奶头”中乐不思蜀,从而增加社会对于不正统通俗文化的宽容度。
奶头乐理论的成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即时满足”心理,利用了人们内心的贪欲。
当人们放纵着内心的贪欲,眼光只放在眼前的满足时,人们的线性思维体现地淋漓尽致,而且人们的兽性的一面也越来越明显,因为这样的人只会更多的依靠本能去行动,而失去了对欲望的节制,对长远的思考。
第二种叫做“延迟满足思维”。
有些人做事,他们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收获,甚至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比如读书、学习,短期内不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收益,反而会花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长远来看,却会对自己的思维、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了知识、学会了技能,今后你能更好地去赚钱、享受生活。
我们要养成一种思维逻辑,做一件事不要总想着短期就有结果,要把眼光放长远,我们要持续一年、两年、五年的去做一件事,这样的事情,才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收益的事情。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学。
孩子上学有什么收益吗?
没有,但还要花钱,甚至有的父母还会花大价钱去买学区房,这样的投入短期五年,甚至十年内都没有回馈,因为有的孩子要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有的上十二年的学,还有的会继续上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因为大家知道,高学历的人生更好走一些。
为什么人们只知道上学是一本万利的事,却不知道这种十年、二十年的持续付出的背后是延迟满足思维?
上学可以延迟满足,做其他事怎么又不懂了呢?
《道德经》说: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意思是:反复长期按照规律做事就是重积德,重积德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如能克服各种困难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延迟满足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积累,积累的最大特质是可以由量变产生质变。
第三种,短期和长期都能获益。有人说,这种需要人脉和资源吧,一般人很难达到。
只能说有道理,因为你想的只是名利上的收益,如果是精神上的呢?
一个人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的过程中让自己非常快乐,而且长远来看,读书会扩展他的眼界、增大他的格局、提升他的思维逻辑,甚至读书多的人气质也会不同。
这样的人就会在短期和长期都能有所收获。
所以,我常说人要做感兴趣的事,你感兴趣,做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是享受的。
蔡志忠是国学漫画大师,他从小笃信西学,中年研究诸子百家,崇拜老庄,晚年皈依佛门。
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百余部国学漫画作品总销量超过4000万册,首当卡通片导演就夺得金马奖,打桥牌9次入围亚洲杯1次入围世界杯,还潜心十年研究物理学。
蔡志忠说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把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爱做的事情之上。他常说自己在画画中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也许我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就像我们在研究数学、研究物理时,突然发现真理一样。那种快乐会让我感动得不自觉跪下来,泪流满面,感谢生命可以如此美妙。当我每一次碰到这种体会时,感觉就像全宇宙只剩下我一人,什么都不存在。
蔡志忠画漫画的过程是快乐的,他的国学漫画也影响了很多人,再加上所获得的名利,他的漫画生涯无论是短期时刻的精神愉悦还是长期自我价值的实现,他都是赢家。
第四种,短期和长期都会受损。
这样的人一直处于内心与现实的挣扎之中。他们行非所愿,内心纠缠难安,也看不到希望。
比如,很多年轻人去了工厂的流水线,他们知道自己的未来是灰色的,甚至觉得自己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但是他们无力改变,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没有时间去学习提高,他们只能整天机械般地从事着重复着满额的工作强度,然而却拿着不高的工资。
这样的人怎么办?
需要改变。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他们会把上厕所、刷短视频的时间拿来学习吗?
所以,这样处境的人需要痛定思痛,立刻行动。
其实,还有第五种思维:
短期受益,长期受损,更长期又是受益的。
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