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感悟ABC》读书人生旅途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竟是谁的错?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竟是谁的错?

作者: 私家视角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20:23 被阅读13次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领悟。

常常觉得,过来人的经验是没有用的。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老人家的道理很对,可年轻人还是要吃亏上当以后才真正变成他自己的道理和经验。

所以,在热播剧《老中医》里面,陈宝国有句台词说得好:

一辈子长着呢,道理多着呢,做一件讲一件吧。

前两年韩寒的《后会无期》里还这样说过“道理”的事儿: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过不好怨谁呢,既不是道理的责任,也不是给你说道理人的责任,怪只有怪你自己。

吃一亏长一智,犯错不可怕,就怕你不从中吸取教训。

掉一次坑是意外和运气不好,但下次还是掉同样的坑那就是不长记性了。

同样是道理,终归是自己体会到才疼,自己领悟到的才真,只有记在心里的才算是自己的道理。

人生本就是一路磕磕绊绊的成长。

在我看来,道理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天地宇宙之间的道理,比如地球围着谁转动,四季如何轮回等,这些道理属于世界的客观规律,或者叫做知识性道理;

一种是人性上的道理,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人做事情的规律等,这就比较微妙和主观了,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为不到时候说了你也领会不了。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属于社会、江湖中的道理。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大都是因为你外在的物质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你本身。你有钱有地位,那别人对你就比较尊重恭维,如果你一无所有,那别人就会对你连冷眼都欠奉,人家根本就不想搭理你。

所以,真懂这个道理的人都是对自己用功,而不是去抱怨人家嫌贫爱富——从古至今,不服气、抱怨和愤愤不平的人多了去了,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还是如此。

这就是人性的规律和道理。

看破世情天理处,人生何用苦营谋。

“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间无,时来易得金千两,运去难余酒半壶。”

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人都是利己主义的,或者说,人都是现实动物,最讲势利、功利这套。实际上,锦上添花最保险,雪中送炭有风险,社交资产也是资产,人自然都想要找个保险。

那些高明的人无不对此深有洞察,因此才可以驾驭人性。

“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我们常在书里看到一个老人眼里有洞彻世情的智慧,那不过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许多的滋味,他身上沉淀了许多的道理。

信息化时代,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听到很多的道理,但其实呢,它们大都是成功学的心灵鸡汤,是碎片化的,是没有严格定义的,是别有用心的伎俩......

唯有亲身的经历和岁月才可以磨炼出一些道理,“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要是不在一个频率上,人和人之间是没有真正的交流、理解可言的。

有些事情,看透了,也就看淡了。

人懂得越多就越敬畏人心,敬畏命运,这可不是怕啊,这是理解后的尊重和淡然。

说到底,人从道理之中得到了什么?

就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了它为什么发生,然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既不用怨天尤人,也无需浪费时间和心力去白费功夫。

人怕的只是未知而已。

另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聪明人从不试图去改变别人的道理:第一别人肯定不会听你的道理,第二你怎么保证你的道理就是对的?说不定人家按照自己的道理过得还很好呢,哪怕是比较荒谬的道理。

至于自己道理之外的道理,有些确实是前人总结提炼的精华,对人人都有益,但“闻戒固多持戒少”,人对自己还是太放纵,太不郑重了。

人总是觉得现世的享受才是赚便宜,才聪明值得,而对“克己复礼”自我修行那些道理不屑一顾,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竟是谁的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tf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