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的第一天,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又有着不同。从暑假开始和孩子一起读经,今天把81章道德经读完了。没有读注释,只读原文。明天开启第二遍。
读经带来什么?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养成坚持的习惯,一天不读,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就像跑步,写作。不管风吹雨打,早早起床,都要完成。
孩子的记忆力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只是读熟,而他已经背诵大部分。5000多字,会给人生带来许多意义。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自我管理。
整篇主要讲解了清,虚,卑,弱。也就是安静,空杯,谦卑,柔弱胜刚强。
而现代人往往少了这些能力。没有静,就会生出烦躁,浮躁,暴躁。不虚心就是没有放空自己,学会空杯才会学到新的知识。对于成人的世界,持有我对你错的观点,只会带来争执,不会成长;
卑和弱就是善于处下,懂了处下,低调就不会争强好胜。而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摩擦都是互不示弱,互相逞强。
有人说:孩子能理解吗?其实对于读经来说,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完成。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们理解还是不理解,或许他们比我们理解的还要深刻。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常处在空杯之中。
在读经中沉淀,在思考中成长。美与丑,其实取决于不同的标准。有时候,恐惧会变成阻力;有时候恐惧会变成动力。成功与否只能由我们自己判断。
梁实秋说:最简单的修养方式便是读书。还可以说:最简的的修养方式,读经好了。简单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一句经文可以延伸出很多思考。
故有无相生,让我们知道正反两个角度;无为而治,让我们不妄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母的情怀,才能真正的勇敢;节俭才能持续发展,遇到利益,懂得先人后己,才能成器,成长。
读完道德经,再读唐诗三百首,相对容易。对于易和难也是两种思维,这是在我的角度,但是在孩子的角度,没有区分。
台湾的读经老师讲过,他见过三岁的孩子读经,他们没有难易,成人认为复杂的诗句都能背过。
很多时候,让我们放弃一件事的因素无非就这么几个:惰性;消极的情绪,比如对于读经,会说没时间;对于写作,会说写的不好。消极的词汇只是表象,本质是固定型思维。
自律会让固定型思维变成成长型思维,在每天完成中建立自信。在自信中有了自由。自由在于抛开束缚,束缚包括外在的评价,世俗的标准。只有追寻自己的思考,思想才会独立。从关注世界到认知自我。
大学讲: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把一件事重复做,在重复中感受新鲜的力量。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