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无意识的烙印
云野
正是培训系统送我们上了一定的轨道,而且我们被分配到了一个特定的系统里面;在系统里面,其中的螺丝钉角色,渐渐荒芜了时间的概念;主要是,无明的杂事与关联事绕着,而且是不得不要服从的,不服从引申的后果挺严峻的。在摸屁股与能力、能耐的发现中,我们渐渐发觉无意识的被“安排”是最隐秘的,往往还以为我们自行选择的。
在环境的浸泡里,人渐渐被催化,同伴动力与同伴“竞争”引得我们不敢松懈,以为一旦松懈下来,整个正常的世界会坍塌。我们当时最大的催化是,向科学进军,恰逢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各种繁荣与向上在渐渐推进。为了满足好奇,也为了顺着双亲,当然也是为了迎接着社会新风的推动,我们对各类科学家、学者,有着足足的崇敬与关注。在学龄段,我们接纳的信息,不敢有怀疑,偶尔陷于沉思里面,都是带着现实的通路延伸去姑且理解的。随着越来越抽象的学问,理论大厦与思路通途,渐渐远离了常识与实用。
不过,选择了理科,还是有相应的实证通解的。在精微的追逐上,我们钻进了牛角尖,毕业论文记得是观察荔枝发育的胚胎,以及胚胎怎么形成果实的过程;腊封的切片是手动切下来的,导师提醒我们要切得薄一点,还得找找其他师兄是否写过相应的题材。机械与简单的手摇切片动作,几乎让我失去了继续摇的兴趣,幸亏业余有跑步的习惯,勉强还是有足够的耐性承受之的。和我一起切片的大学同学,他是黄埔区的,毕业之后他去了一所小学教科学——经年之后,我也去过两个小学支教,看到他们这样“摆弄”科学,几乎也是醉了,好吧我认同通过活动与小型实验去推进学生的认知与兴趣。一望到尽的设计,还有多少想象空间?有留抽象思考的维度与时空?在没有“羽化”的蜕变学习过程,学生们只是科学小空间里的跳蚤为多。
毕业不久,呐喊过《追究久远的科学精神》,我们被实证与应用圈囿着,怕失去了对“科学”的控制;实际上所有的环境都是相对的,在我们暂时抽离那种环境时,我们的行为与思考方法,还适用?时代烙印深刻印在脑海里时,我们能够相对客观的静静观察之?初中时,经历过心轮与眉轮的静止内观时刻,好像对各个学科有点灵光一现的发现,至今有些发现还是受用的,起码现实的变化维度,并没有超越过想象。
有人说社会变得挺陌生,我说社会的各个生活面是有意思的,至于我们是否喜欢或愿意趟进去,那是另外一回事。在体验与感受中震动,我们的意识微观渐渐模糊,唯有静止地观察、行动,我们才有那么一丁点的收获。
那个旋动的银河系旋臂,能够撬动多少能量?在大涌动的潮流中,渐渐靠拢渐渐散去,谁在谁的道,且看且行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