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份读完《巴黎评论1》,因工作原因,阅读时间大部分放在夜晚,读到这些作家的采访,经常忍不住笑出声来(笑脸),这群人太有趣了,以下摘录部分作家的日常,以飨读者,当然更希望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最好去买本纸质书细细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尽在掌握。
斯蒂芬·金曾经倒是又酗酒又吸毒的,不过为了不毁掉自己的写作生涯,他现在都戒掉。
海明威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每天早上天一亮我就动笔,没人打扰;清凉的早上,有时会冷,写着写着就暖和起来。”
村上春树就是一个禁欲系男神。“当我进入一本书的写作阶段,我会在早晨4、5点钟起床,工作五至六个小时。下午的时候,我会跑步十公里或者游泳一点五公里(或者两样都干)然后读一会书,听听音乐。我晚上九点钟就寝。我每天重复这种作息,从不改变。这种重复本身变得很重要,就像一种催眠术,我沉醉于自我,进入意识的更深处。不过,要把这种重复性的生活坚持很长时间——半年到一年,那就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和体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大部头小说就像救生训练一样,体力和艺术敏感性同样重要。”
帕慕克简直就是作家中的自律狂。他在家无法写作,“所以他每天都走出家门到自己写作的地方孤独地工作十个小时。”
再看看这些人的阅读。杜鲁门·卡波蒂被问是不是读得很多?他答,太多了。而且什么都读,包括标签、处方和广告。要是在中国,卡波蒂肯定会去读电线杆子上的牛皮癣或者老军医的治疗广告。这些作家真有意思,笑死人不偿命。
《巴黎评论》这些人也很有料,提的问题也很有深度,采访前也是大量阅读了相关的作品,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不会被这群作家逐出门。
以下为在弘爱读书群,从谈斯蒂芬.金而引出的话题。
Luke: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前世今生,不要去人云亦云,要去买他的书,读他的作品,比如Luke就是这样做的。猫儿啊,最近发现你公众号读的挺多,书看的少。
本力@Luke 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了什么。
@本力「北望」 本老师,要了解一个作家,先看他的随笔,然后再看的他的中篇、长篇。
当然要是涨谈资,看书评就够吹牛的资本。
斯蒂芬.金说:好小说总是由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几乎很少是先定好主题,然后发展出故事。斯蒂芬.金能说出这话,是基于他在儿童时期就已经看完了6吨左右的漫画书。PS:单位不是本,而是吨;不是1吨,而是6吨。
后面你也可以这样和你的后代吹牛逼: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在青年时期每天要读200+的公众号内容。没毛病。
沃森@Luke 高见[强]
我对于美好事物的定义来自于一直以来对美的追求。我追求的上等好书有以下几点:
一,名家名作,这点是不会买到口水书的第一条。
二,出版社,必须是大型出版社(商务、上译、三联、中华和人民文学)。
三,装帧设计,封面典雅清新,内容超凡脱俗。
《巴黎评论》最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