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豆瓣2019评分最高的十部外语电影榜单上,犯罪片占了三席: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男主角奖项的《小丑》、票房破三亿的印度佳片《调音师》,以及豆瓣四十余万人次评出的8.2高分电影——《利刃出鞘》。
突发命案的豪宅、割喉自杀的富翁、心怀鬼胎的家人……这部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电影,同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一样,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多角色推理大戏,构思巧妙,意味深长。
但它,不仅仅是复刻。
是谁?
在知名犯罪小说作家哈兰·斯隆比85岁生日的第二天,佣人像往常一样端着早点上了楼,但这次迎接她的,只有斯隆比先生被割喉的冰冷尸体。
电影开场十分钟,斯隆比家族的所有人便被警察一一询问:
独自打拼的大女儿是个干脆利落的标准女强人,和她的丈夫一同经营公司,而他们的儿子兰森游手好闲,和祖父感情复杂爱恨交织;
丈夫去世的二儿媳是个网红博主,她的女儿是个自由发展不务实业的大学生,她们都依赖着家里的经济供给;
经营父亲公司的小儿子,性格孤僻的小孙子……
此外还有请来的移民护工玛塔,她和斯隆比一家都相处愉快;
以及被一封匿名信请来调查的侦探,布兰克。
而在上帝视角下,很多人的动机似乎都显露出来。大女婿被哈兰发现婚内出轨,提前离席的孙子兰森与哈兰发生过内容不明的争吵,二儿媳曾被他告知将取消多余的经济支持,平庸的小儿子则更是面临被公司解雇的风险……凶手似乎就隐藏在他们当中。
但是在影片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谜题仿佛就已经被解开了:护士玛塔把哈兰的药和吗啡弄混了,为他注射了大量的吗啡。哈兰生命仅剩的十分钟不足以使他支撑等到救护车的到来,而玛塔偏偏找不到缓解延迟的药剂……
哈兰与玛塔友情深厚,作为一名优秀的犯罪小说作家,他冷静的策划了让玛塔从第一嫌疑人变成无辜人员的计谋,然后割喉自杀。似乎一切都合情合理,真相即将大白,但是又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开。玛塔如何掩饰一切?遗嘱是否会引起风波?是谁匿名雇佣布兰克侦探前来侦查?血检报告会不会揭露真相?
最重要的是,电影剩下的三分之二,会演什么?
布兰克侦探意味深长的说出了整个案件的隐语:“我们看到甜甜圈孔的中心有一个孔,但它不是甜甜圈孔,而是带有自己的孔的较小的甜甜圈,而我们的甜甜圈根本没有开孔!”
人性?金钱?金钱!
同金钱比起来,感情似乎是再廉价不过的附加品。
年迈的曾祖母总是独自待着,几乎失去自己社会价值的她,得到家人关注的机会少得可怜。她在暗中目睹了一切,忍受着悲伤与痛苦,最后反而是布兰克侦探来慰问他“我怀疑我是否是第一个安慰你的人”。
祖父哈兰周围倒是簇拥着很多人,也许在觥筹交错回忆往昔岁月时,他们也会有几分真心,但日常相处时的讨好,却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几分世俗的铜臭气味。
哈兰自己也心知肚明,给予他真挚关注的,恐怕只有他的忘年交玛塔。一方面“年老会加深所有的感情”,另一方面,走到人生尽头的他也时常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遗憾与缺失。他决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警醒他的孩子们……
除了和哈兰的友谊,移民玛塔似乎和斯隆比一家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在遗嘱公布前,他们甚至亲切地表示“我们很乐意照顾你。”只是略显美中不足的是,他们一直记不住她的国籍,在大女儿口中,她们一家来自厄瓜多尔,而在大女婿口中,她又是个巴拉圭人。他们的儿子兰森则在同祖父交谈时提到了玛塔:“你的巴西护士?”
但在遗嘱过后,他们就从贴心的朋友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家。因为在哈兰的遗嘱里把所有的财产都赠送给了玛塔,而斯隆比家族成员一分未得。
几乎是即刻,温情的面具被粗暴的撕下,露出了贪欲和狡诈的丑恶嘴脸。惊怒交加的他们谩骂着玛塔的居心不良,堵在玛塔家的门口,以她家人的非法移民身份相威胁……
布兰克侦探愤怒地说:“在宴会上,你们都是一群秃鹰,鼻尖争的流血!”
而玛塔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更多的却是惶恐不安。正在此时,女管家似乎掌握了她唯一留存的犯罪证据,写信要求见面商谈。但当玛塔赶去赴约时,却发现她中毒倒地,生死未卜。
她犹豫了,因为人的私欲无法剥离,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私的一面。人性本就是复杂到极点的混沌体,光辉正义绝对善良的神性和自私自利阴冷黑暗的兽性混合在一起,就成了人心。区分一个人的善与恶,往往看的就是做出选择的那一瞬,是何种品性占了上风。
玛塔是善良的。在激烈的心理斗争后,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选择去抢救女管家。在这个时候,她已经决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正如《马太福音》中所写:“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而口口声声说要帮助她的长孙兰森,在被捕后立刻供出了玛塔的案发经过。但玛塔没有恼羞成怒也没有矢口否认,而是如释重负,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希望他没有为我辩护”。最终她决定在斯隆比一家面前坦白一切,放弃自己的财产。
而案件其实还未结束……
在金钱的考验下,所有人性格的不同切面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最让人悲哀的不只是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就是他们,即使他们在美轮美奂的豪华别墅里花天酒地,而我们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人流中行色匆匆。但人性共同的弱点却如同附骨之疽,对我们一视同仁的平等折磨。
精巧的结构与暗藏的隐喻
从二十世纪开始,推理小说开始逐步走上舞台,被广大读者熟识。
迄今为止,推理小说通常被划分为五大流派:本格派、社会派、法庭派、冷硬派和悬疑派。诸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无人生还》《ABC谋杀案》,日本作家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魍魉之匣》等,都是经典的本格派推理小说。他们注重逻辑性的推理解密,与侧重于写实的社会派流派相对,常常设计精巧的情节与叙述性的诡计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创造了经典的案件模式——“暴风雪山庄”。(小说发生场景与外界完全隔离,像是处于暴风雪中的孤立山庄,电话不通,无法求得外界(如警方)援助也无法逃离的状况,通常状况为发生连续杀人案件)大家熟悉的日本的“死神小学生”柯南,就经常碰到此类案件。
而这部《利刃出鞘》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本格派推理作品,读者和侦探站在一个平面上,拥有相同数量线索,如何去区分谎言和事实?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决定性的细节?眼见也许为真,但是否是全部真相?一切谜题,都交由观影中的观众自行思考。
或许,这部电影会遗留一些小缺点,但瑕不掩瑜,《利刃出鞘》总体的逻辑是自洽的,大部分人在真相大白后去回味之前的很多细节,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而当他们发现片中隐藏的暗喻和彩蛋时,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譬如影片中多次提到的移民问题,斯隆比家族中的不同观点映射了美国对待移民的主流态度。现实中以特朗普为首的主流观点认为移民的到来破坏了美国社会的正常秩序,却被片中角色反唇相讥:“如果移民来的是瑞士人,美国街上都是瑞士人而不是墨西哥人,那你们肯定不会这么说!”
与此同时,影片中那些“正统”的白人继承者几乎都是尸位素餐不思进取的寄生虫,为了继承财产绞尽脑汁,最终却被一个南美移民过来的有色人种继承了万贯家财。这讽刺性的一幕暗示着“一刀切”的移民政策并不利于美国的长远发展,部分不思进取的白人终将被勤勤恳恳的移民所取代。导演对当代移民政策与所谓精英阶级的嘲讽可见一斑。
此外,影片中有大量前后呼应的镜头,可谓是对“契诃夫之枪”手法的娴熟运用——“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复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响,那么它就不该挂在那儿”。对狗狗的夸奖、扔出窗外的棒球、随手把玩的小刀……这些看似多余的生活小细节,在揭露真相时,才显露出几分必不可少与意味深长的含义。
利刃出鞘后,填补了那个空心的甜甜圈。但在镜头之外,事件的真相却依旧隐藏了几分,等待你去自行回想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