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话说哲学

话说哲学

作者: 易恒40 | 来源:发表于2020-01-21 10:14 被阅读0次

          哲学不知什么时候走向中国的民间,但仍然戴着一顶巍峨的帽子,不是颇有学问的相士,大概也是认不出来的。但是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小学就开了哲学课,所以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的学校由于没开哲学课,社会上学的哲学就五花八门,或者断章取义,或者瞎子摸象,加上仅有的一点哲学知识,又被权威化了,权威说的就是对的,非礼莫听,非礼莫信,哲学一与政治结合,也便成王败寇了。

    中国便十分地推崇“唯物主义”,又十分地反对“唯心主义”,似乎唯物主义就是真理,唯心的就是谬论。把唯物主义作为最高指导思想,研究什么都冠上唯物主义的头衔,因为唯物主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被接受,理论容易被推广。唯心之说当然就是异类,是荒诞不经。

    我从学校里学到的少得可怜的哲学认识也就到此为止!

    学唯物主义的时候,觉得唯物主义天经地义,物质决定意识,这不是理所当然吗!从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说,先有宇宙后才有人类,不就是先有物质,才有思想意识吗?怎么可能会出现“意识决定物质”这种唯心主义?这不是很荒唐!其实这是谬解了唯心主义,是以唯物主义的逻辑解读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者从未提出意识决定物质。

    那么,唯物唯心到底分歧在哪?

    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

    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

    唯物主义认为,大千世界的物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认不认可他,你理不理解他,他都在那里!

    唯心主义不这么认为,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

    个人理解,唯物主义是以物观物,无我状态,出发点是物,主体是物,唯物主义的世界是客观的大千世界。唯心主义是以人观物,出发点是人,具体点,是从我出发,主体是我!唯心主义的世界是我的世界。

    唯物主义强化客观,否认个体,强化普遍的共性,演绎下去形成“共有”,否认“私有”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强化主观,从己出发,强化从自身出发的个性,演绎下去形成以我为中心,强调“私有”,否认“共有”。

    这两种思想最终形成两种社会制度!而唯心主义在资本主尤其受到推崇。

    话说叔本华提出两个论断:世界即我的表象;世界即我的意志。尼采继承之后提出:我即太阳。这话怎么理解?叔本华明显是从我出发,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大千世界的那个客观世界,而是“我的世界”,“世界即我的表象”,就是我的世界即是我的表象,我的表象就表现在我的世界里,我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意志!世人理解尼采颇为狂妄,自比太阳,其实是不理解他的太阳只是他的太阳,他的这个太阳却不是客观存在的众人的太阳,是个人的太阳。这个思想与佛家思想是相当的,“我即佛”,“佛在我心中”,这里的佛是自己的佛,与众人顶礼膜拜的那个众人佛是有区别的,众人心中的佛是普世之佛,是个普救众生的佛!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别!所以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一样,唯心、唯物的概念也不一样,千万不要用唯物的摡念去解读唯心的概念,也不要用儒家的思想去解读佛家的思维,那是两种思想。叔本华和尼采的论断,在中国也有类似,比如陆九渊和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即是与尼采的“我是太阳”相当。朱熹(这里不去讨论朱熹是不是唯物主义者)提出的理是唯物主义概念的那个“理”:事物的原理,所要达到这个理的途径是“格物”,这里的格物是穷究物理,而王阳明穷了七天七夜的物也没探出个理,转而向陆九渊学习“格物”,这里的格,是去其不正以正,格去不正的,剩下中正的即为理,意即理本在心中,是由于受外界蛊惑或心生邪念,导致心不净,心不净则理不彰。这个“格物”也如同佛家的修炼,是“八戒绝欲正心”之类的修行。朱熹的格物却是去发现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类似于现在的科学研究。所以中国其实也早有唯物唯心之争,尽管没有冠名,但内质是一样的。而中国的这些思想又早于西方。但没有细分,被儒家的大盖帽罩去了,没有对儒教彻底的突破,仅仅是儒学的引伸。要不然真没叔本华和尼采什么事!

    哲学的观点不仅影响到社会制度,同样影响到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是第一位的,事物是确定的、可预见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观点不但适应于过去的历史,同样也会适应于将来的发展预测!对于历史,多少唯物主义者试图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似乎就是一条规律,在这条规律下,任何民族种族都无所谓,有没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的道路都会照样按必然之路前行。但是唯心主义不那么确定,事物不是纯粹客观的,是由主观和客观互动形成的,事物的发展不是遵循既定的规律,会受主观的影响,这种观点用于分析历史,就不是寻找一条固定的规律,而是更多考虑具体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人创造历史,不是历史创造历史,离开人,历史是空的。具体地说,是秦始皇开创了秦朝,并且打上了秦始皇个人意志的铬印,是汉武中兴了汉朝,历史同样在汉武帝手中拐了点弯,历史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是主观与客观的互动,并非纯粹的客观所决定。所以有没有秦皇汉武,历史还真不一样,试图避开具体的历史人物去找历史的共性,去总结历史的规律,会陷于经验主义。犹如去分析一条已成型的路,既然已经成了型,则可认为不必研究是张三还是李四走成的这条路,反正客观的路摆在那里,只要分析这条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可以了,至于是谁走成的,却没有必要细究,反正张三不走也会有李四走。但唯心主义者不这么认为,唯心主义不是从客观的那条路作为思考的起点,他会从人出发,从路没形成之前的那个准备走路的人出发,那么第一个走这条路的人,他的主观将决定路的方向、路的未来。

    对于历史,由于出发点不同,唯物和唯心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同样,对于将来的预测,两者的差别也很大。唯物主义者总认为有一条客观的规律,会有历史的必然,所以有既定的方向和路线,也有确定的目标,主观服从客观,所以坚定地认为目标一定会实现。但唯心主义却又不这么认为,对于未来,他不认为有一条客观的规律,必然之路。未来之路完全未知,完全在于自己的主观,没有历史的必然,也就没有必定的目标,人类的将来是不确定的,是会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个人的主观决定个人的前途,领袖的决定决定众人的前途。反正主观意识是第一位的!按这种思路可以略为验证一下。唯物主义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期实现了计划经济,因为正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可控的,可以按人设的既定计划实施,但是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计划经济实在是实行不下去了,反过来还是实施市场经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市场,恰恰,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原先那只“看得见的手”有效得多!回顾市场经济改革,恰恰不是按设计好的路线去实施,是按“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探索,不断试验,不断试错,经济发展反而蓬勃。

    不要畏惧前路茫茫,正好让人有探索的激情,若一眼看透了前途和终点,人生也便寡淡无味。了解唯心主义,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说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xe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