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视频中,一个9岁的女孩,蒙着双眼用手摸了一下卡片,立马说出卡片上的图案是“企鹅”。
坐在女孩对面的女人,把卡片翻了个面,并且对女孩说:“用手背来!”女孩乖巧地用手背摸了一下卡片,然后轻松地说出图案是“鲸”。
甚至女孩能够拿着卡片在头发上摩擦一下,在大腿上触碰一下,就准确地说出卡片上分别是“鹦鹉”和“老鹰”。
这也太神奇了吧?不过这并不是某个魔术表演的现场,而是山东烟台一个全脑开发培训班的教学场景,号称7天时间就能学到这项“蒙眼识字”的本领。
这个女孩的父母特意花了26800元的高价让她来学习,女孩的妈妈骄傲地表示,现在蒙着眼能读课文,能摸字能摸色卡呢。
女孩还煞有其事地介绍说:“先戴上眼罩,想象面前有一个大大的圆圈,就是小天眼,小天眼变大变大变大,一直看着你,你就通过这个小天眼,像放大镜一样看东西。”
确定这世上真的有“天眼”吗?然而在女孩表演的时候,一旦有人用手挡在她的面前,她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最后女孩才说出,眼罩下面有一个放鼻子的孔,可以从这个孔看得到字,所谓的特异功能原来是培训班联合女孩一起骗父母玩呢!
有网友犀利评论说:“智商税够高!”真的是父母有钱没地儿花了吗?还不是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给蒙蔽了双眼了吗?
毕竟只要能够让孩子快人一步,父母花点钱算什么呀?与其说父母们傻,不如说他们因为焦虑而失去了理智!
【1】
父母都交过哪些智商税?
大部分理智尚存的父母都知道,让孩子学“蒙眼识字”纯属无用功,毕竟孩子考试的时候,又不会被蒙上双眼。
但是有些父母对“开发大脑”的课程宣传却毫无抵抗力,有一位当老师的网友爆料说:
真的就有家长相信这些东西,我们班两个学生周末回家不写作业,原来是去学开发大脑课程,没时间写作业。
而这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量子波动速读”了,孩子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然后“哗啦哗啦”地翻页,号称十分钟内能看完一本书。
这种打着联结宇宙超能力旗号的培训班,居然有大把的父母,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进去,怎么看都觉得无比滑稽呀!
有人曾总结过,还有“左右脑”开发术、“一目十行”超级记忆术、珠心算练习术等一共十种骗局,是父母们防不胜防的。
说到珠心算,我需要坦白的是,在儿子4周岁的时候,我也曾送他学了两年的珠心算,一直到上小学以后才停止。
记得当初是被宣传页上的“提升孩子计算能力”的标语打动了,于是带着儿子去试听,儿子居然很喜欢,我就顺水推舟让儿子学了起来。
可是儿子很快就不想继续学了,因为要背很多的口诀,儿子不想背,还被我训斥过好几次,才哭哭啼啼地继续学的。
就这样学了两年,我发现儿子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问他简单的两位数计算题,吭哧吭哧半天也说不出答案来。
斯坦福的两位教授专门有个NSF课题来研究珠心算,他们经过三年跟踪研究发现:
你原有的智力决定了你珠心算的能力。珠心算除了能让你算得更快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提高记忆力、提高智力的作用。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也是太焦虑了,儿子还没有上小学呢,怎么就认为他需要提高计算能力了呢?
父母们一旦为了孩子陷入某种焦虑情绪中,就真的容易智商下降,而被各种忽悠,花了钱不说,还让孩子遭受了不必要的折腾呀!
【2】
父母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前一段时间,高考分数出炉,南京一中门口聚集大量高一高二学生家长,手中举着“一中不行”和“校长下课”的纸牌讨要说法。
原来作为南京第一梯队的一中,当年中考录取分数比二十九中高了42分,现在高考400分以上学生数却只有20人,比二十九中少了48人。
父母们不能接受孩子高分进入一流高中,高考却连县中都考不过,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才会引发父母们如此大的怨愤。
说到底,无论是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是为了高考成绩,宁愿孩子陷入“刷题模式”的学习氛围中,父母焦虑的根源就是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
在《2019年中国家长焦虑白皮书》中,“非常焦虑”和“比较焦虑”的父母占比分别是16.4%和46.5%,而“一般焦虑”的还有28.6%。
孩子就是父母焦虑的制造者,而父母关注度最高,并且普遍觉得焦虑的3个方面分别是:孩子独立能力/生活习惯(64.7%)、孩子学习/教育(61.8%)、孩子心理/情绪管理(60.8%)。
而在“孩子学习/教育”方面,父母最焦虑的就是“学业成绩”(32.2%),并且孩子越大,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越高。
毕竟孩子在6周岁进入小学以后,经过漫长的12年的学习生活,高考将决定孩子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更是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但凡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别说让孩子学习各种“旁门左道”了,甚至有父母不顾孩子身体健康,居然给孩子吃药。
一名高三女生,因为高考前没有办法静心做题,妈妈挖空心思买“聪明”回来,让女生每天早晚各吃一颗。
女生的成绩居然真的提升到班级前十名,然而女生却对药物产生依赖心理,一旦停药就会产生睡眠障碍,而且脾气变得火爆。
这种所谓的“聪明”,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以促进脑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长期服用容易产生上瘾性行为。
这么触目惊心的案例,也是提醒父母们,哪怕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也不能拿孩子的身体开玩笑,毕竟身体远比成绩更重要呀!
【3】
父母放下焦虑,孩子才能做自己。
每年的高考结束,各地的高考状元相继出炉,父母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平时到底是怎么学习的?
今年湖北省的高考状元唐楚玥,考出了空前绝后的725分,比总分只少了25分,而且比第二名整整多出了16分。
唐楚玥并不是多聪明的孩子,但是学习非常踏实,她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 归纳整理、发现问题、不懂要问、劳逸结合、保持心态、树立目标。
从唐楚玥的学习经历能够看得出来,只要孩子脚踏实地地认真学,即使成不了状元,未来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再说了,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能力,父母能够接受孩子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才能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作家刘继荣曾写过一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文章,文中写到女儿的成绩,一直排在班里50名同学中的第23名。
作为一名中等生的父母,他们给女儿报过辅导班,买过各种资料,但是女儿的成绩却怎么也提高不了,甚至因为赶作业得了重感冒引发了肺炎。
他们终于意识到女儿就是个普通孩子,却没想到女儿是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孩子,因为她性格乐观开朗,热心帮助别人,守信用不爱生气等等。
就连老师都对他们说,你的女儿虽然成绩一般,但是为人实在是优秀啊!养出这样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太好,那又怎么样呢?
当父母能够放下焦虑,让孩子按照孩子的意愿去长大,那么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是给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