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的进化论来看,吃是人的本能,刚出生的小婴儿都会第一时间找奶喝,怎么孩子越长大,个人的能力也发展起来了,反倒是与生俱来就会的“吃饭”却成了问题,近日身边不少朋友抛来这样的问题,因此,今天就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甚至有妈妈形容:“孩子吃饭,堪比二战”,虽然略显夸张,但是能反应多数家长的心声。“我们家的孩子如果像你家一样吃饭就好喽!”面对孩子吃饭难问题,父母都是惆怅的!
因为吃饭问题与孩子“翻脸”的家长,不在少数,而孩子不好好吃饭把家长逼成内伤的也比比皆是,我们从儿童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探究问题的根源。
儿童吃饭问题,最常见情况:
看电视玩玩具,趁其不备塞进嘴里
不少家长为了让不听话的宝宝吃进饭,干脆打开电视或者手机,趁着宝宝盯着节目正专注时,赶紧把饭塞到宝宝嘴里。平日里观察到很多爸爸妈妈都会使用这一招,他们认为至少这样不会太闹腾。
但实际上,宝宝吃饭的环境应该尽量保持安静。开电视、玩游戏、人多吵闹,都不利于宝宝将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更不利于喂养者与宝宝之间的交流。潜移默化之中还会降低宝宝对食物的味觉敏感性和饥饱能力的自我控制性,增加肥胖趋势。
怕手脏,禁止宝宝手抓饭
宝宝在八个月左右的时候,便开始有学习吃东西的欲望,因此总喜欢自己用手去抓取食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当看见宝宝用小手抓饭的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别碰,脏!”这样的指令。
爸爸妈妈拒绝让宝宝学吃,唯一的原因就是“脏”,认为宝宝拿手抓饭不卫生,怕宝宝弄得满桌子都是饭。
其实让宝宝学吃有很多好处,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对事物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发育功能。
因为这个时候,让宝宝们吃得开心,对食物有兴趣才是更主要的。如果担心脏这个问题,爸爸妈妈只需饭前给宝宝洗干净手,饭后收拾餐桌即可。如果怕宝宝自己吃不饱,也可以一边让宝宝自己吃,爸爸妈妈一边喂。
一手搂着一手喂,躺着喂追着喂
我们经常看到好多家庭出尽招数哄宝宝吃饭,比如有的把宝宝放在儿童专用餐桌椅或儿童车上,爸爸妈妈坐在其对面面对面喂养的。
也有的妈妈让宝宝侧身坐在自己的大腿上,一手搂着宝宝一手喂饭的,还有的甚至让宝宝躺着喂,以及宝宝一边乱跑一边到处追着喂的……喂养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正确方法:
坐上专用小椅子,面对面喂。面对面喂养:
第一保证了宝宝的安全,不会跌落或摔伤。
第二,宝宝的手脚可以自由的活动,不会因为坐在大人怀里而受到束缚。
第三,更有利于宝宝和爸妈之间的目光交流,能够培养宝宝的耐心和专注性,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如何改善孩子吃饭问题?
放手让宝宝自己吃
1岁左右的宝宝,动手的愿望很强,勇气也是大大的。看着爸爸妈妈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里送,自己也不甘示弱,不满足“饭来张口”。性急的宝宝还会小手不停地动,急着抢家人手里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试身手。阻止宝宝还是鼓励宝宝,是决定宝宝未来吃饭好与不好的关键。因为,这正是宝宝学习吃饭的最佳时机。
父母不妨索性给她一把勺,一双筷子,任他在碗里、盘子里戳,一口口地往嘴里送。结果当然是掉到桌上、身上、地上的比吃到嘴里的多得多,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最初宝宝毕竟有几口送到了自己嘴里,很兴奋,如果父母及时地夸奖几句,宝宝自己吃饭的兴趣会更浓。
渐渐地,成功率能更高。有过如此训练的宝宝,一般1岁半以后,就能独立吃饭了。而且,这也是让宝宝体验成功、培养其独立性的开始。
专座与专用餐具
宝宝虽小,专人专座是必须的,这是养成宝宝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基础父母可为1岁左右的宝宝准备一套婴幼儿餐桌、餐椅,如此即便是爱活动的宝宝也不容易摔着。
没有条件的,可在成人餐桌旁给宝宝一个固定的位置,椅子一定要稳当,上面垫上软垫子,让宝宝坐着舒服;2岁以上的宝宝,可在椅子上再放一只小凳子,便于宝宝够得着桌上的饭菜。宝宝的餐具除了不怕摔、小巧、安全、好用外,还要注意视觉效果,色彩鲜艳、图案吸引宝宝、造型别致,能激发宝宝的食欲。
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
两三岁的孩子特喜欢与父母对着干。因此,在饭菜开始摆上桌时,父母和家人制造气氛,故意冷淡宝宝:“今天的菜真丰盛,味道好极了,快洗手”。等宝宝也来洗手,对他(她)说:“你先去玩吧,我们吃完了你再来吃。”或者说“这个鱼真香啊,你少吃点吧。”他一边喊着我要吃,一边把自己的碗装得满满的。
此时,父母可适当地控制宝宝:各种菜都吃一点。你会发现,这种做法,比单纯的催促、劝说、追赶更有效果。
给宝宝适度的选择
和成人一样,宝宝也表现出饮食上的个性,不爱吃某种食物,由此借题发挥,延长吃饭的时间。妈妈可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共同商量每天的食谱,让孩子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选择。
比如,今天咱们吃菠菜、冬瓜,还是吃芹菜或豆芽?是吃猪肉、鱼,还是吃牛肉或鸡肉。由宝宝决定在所喜欢的食物中摄取不喜欢食物的同样营养,只要宝宝能安安稳稳地坐在餐桌旁吃,得到均衡的营养,就达到了目的。
及时鼓励与适当奖励
训练宝宝吃饭,应事先和宝宝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像不到处乱跑、不挑食、不剩饭、时间的限定等等。及时鼓励,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今天一口都没往外吐,比昨天好。”“还剩下几口,如果能在5分钟之内吃完,就比昨天快。”
适当给些小奖励,激发宝宝好上加好。比如,宝宝喜欢小熊,哪顿饭吃得好,妈妈就给画一只小熊,由宝宝收好;如果一个星期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小熊,周六、周日就带她到她最想去的地方玩,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给孩子营养的概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爱吃的东西,这时最好给孩子讲一些营养知识,让他(她)明白这些东西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在做饭甚至去超市购物时,先向宝宝吹吹风:“你看芹菜嫩绿嫩绿的,吃点绿色蔬菜身体好……”餐桌上再对宝宝做“营养培训”:“吃点菜花,补充叶酸;胡萝卜里的胡萝卜素含量多,吃了能长高个;猪肝含铁、维生素A丰富,吃了嘴唇红,宝宝越来越漂亮;鱼能健脑,多吃鱼的宝宝聪明……”渐渐地,宝宝就知道了不挑食的好处,不再让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吃饭问题发愁了。
最难解决的是教养方式不一致的问题
即便是父母能够读到本文,并深度认同本文的观点和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难操作,因为养育者不是父母,而是老人。而老人要理解与接收这些观点与方法,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能让孩子的奶奶搞清楚一件事情:这个孩子不是奶奶的孩子,而是孩子父母的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非但油盐不进,还一副我亲自带过好几个孩子个个好的很,经验比百度强,都是亲身体会。
这个问题怎么破?
在我家其实也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我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我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把工作进行调整,亲自带孩子,让老人参与的机会尽可能地减少。二是现学现用,自己所学,善于总结立即传授,让老人初步了解科学育儿是怎么回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