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易改,文化难承

作者: 红泥火炉明明德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5:51 被阅读4次

            一则“将根据现代人的读法,对部分字的读音予以修正”的假新闻在朋友圈里不胫而走。虽然事后被辟谣该意见仍处于草稿阶段,还是引发了语言“革新派”和“守旧派”的一次网络论战。汉字读音作为母语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变动不居,既承担着文化记忆,又促进着现代人的交流,正式提出汉字读音修正,要理性而慎重。

            在我国历史上,汉字的变迁往往伴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变革和人口迁徙,许多陈旧繁难的读音随着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而变了样,事实上,这种更替本身也是一种承载着历史陶沥的文化。在不曾引起社会暴乱的前提下,新的文化又滋养着接班的劳动人民,生生不息。

            现代社会中,人们出现别字,有时是因为“约定俗成,将错就错”,有时却是因为食古不化。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进行官方、大规模的文化更迭,都是再次搅动一池浑水,放纵、迁就对文化缺失敬畏心的人指鹿为马。

            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一个读音的错误在以信任和模仿为纽带的社交活动中可能会被放射性扩散,形成区域性的盲读。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据资料的整合,语言文化迎来了空前的统一契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汉字规范的读音,我们再没有借口三人成虎。非但中国,当今世界各地都对语言文明显示出高度的重视,在碰撞、整合、吞并中逐渐建立起规范的语言体系,在此时否定历史沉淀的读音创新,不利于文化发展的稳定性。

            退一步讲,如果我们真的改弦更张,建立了新的一套读音体系,接下来将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文化解释。自然的读音改变常常容易被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但人为地在历史和现代读音中作出取舍和选择,将会让文化失准、读音混乱、历史割裂、记忆湮灭,让在传统文化学习中付出过心血的学者、师生寒心,让更多的现代人失去钻研文化的兴趣和信心,伤害文化自信,阻碍“文化走出去”。

            语言文字的传承,不仅承载着民族的魂魄,记录着人际的交流,也传达着美感。倘若我们能静下心来,以“较真”的心态去感知文化的深意,感知每一个读音所记载的情绪,感知先辈们的智慧,一定获益匪浅。因此,更需要改变的不是文字的读音,而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下,伴随国学兴起的是一批传咏国学、普及国学的综艺节目的诞生,如成语大会、汉字大会、诗词大会等,将略显艰涩的国学文化通过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使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再次被激活,我们也更愿意去学习、分享、应用中华文化,“别字转正”在全民对语言文化的向往中,略略不合时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音易改,文化难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hz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