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假一真,4.5分不能更多。诸多剧透,不想进影院的可以看下去。
最新上印的电影《我的姐姐》,据说是个催泪弹,上映第一天就早早去抢票,进场一看,没那么多人嘛!看来喜剧+煽情《你好,李焕英》才是观众的菜,想靠纯煽情让观众走近影院,还是天真了点。全片看来下,几处缺乏生活常理的设定让我生生把眼眶里打转的眼泪给挥发了,两假一真,4.5分不能更多了。
一假:结局设定强行催泪
已经工作的安然突然接到父母车祸离世的消息,她被迫要承担抚养才上幼儿园的弟弟的重任。电影设定了一系列的冲突,让原本像陌生人的姐弟渐渐熟悉、信任直至依恋。弟弟读懂了姐姐的心愿是“过冲浪的人生”,为了不成为姐姐的负累,他主动联系了之前想领养他的家庭。
到这里,原本可以happy ending了,导演却要强行催泪,设定领养家庭要跟姐姐签协议,以后再也不见弟弟了。一对做企业、有千万身家却不能生育的夫妇,对这姐姐是有什么误解吗?已经自立并且考上了北京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姐姐她不香吗?话说这姐弟俩死了爸妈,对苦命姑姑和渣男舅舅没有义务,要领养的话,一个不少,两个也不多,更何况姐姐除了未来能给家里带来卫生系统的人脉和资源,也不吃你家一顿饭,花你家一分钱呀!看到这情节,我真的服了导演的脑回路,怎么都哭不出来了。按正常人的逻辑,这养父母应该帮着收拾东西,全家送姐姐上学去,逢年过节带弟弟去北京看望姐姐。明明是一段佳话,非要为了骗观众眼泪弄了个四不像的结局。
二假:导演一定没养过幼儿园的孩子
姐姐为了弟弟能够舍弃一部分人生,顶多会在这样一个题材下引起反思,但真正贡献泪点的是幼儿园的弟弟为了成全姐姐,主动示好甚至同意被领养。
作为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又被相关细节莫名q到。影片里没有交代弟弟具体是几岁,小班、中班还是大班?这对小孩子来说差别还是蛮大的。冲突刚开始,弟弟用蜡笔在被姐姐剪破的足球上写下“jiejie”,我心想,这应该是大班吧,而且肯定上过幼小衔接,已经学拼音了。再到后面,弟弟不会用筷子、系鞋带,姐姐真的行使了家长的义务,教弟弟、管弟弟。这不对呀,一般幼儿在小班下学期就会有使用筷子的意愿,到中班,幼儿园就会要求使用筷子吃饭了,而且一般画画和用筷子都需要小手肌肉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弟弟画画的样子,也不该是不会用筷子的设定;再说到系鞋带,一般很少有家长会给幼儿园小孩买纯鞋带的鞋子。
查了下导演殷若昕、编剧游晓颖都是1986年生的,或许她们并没有一个养育幼儿园的孩子,缺乏了这点生活经验,情节设定就牵强了。
三真:姐姐呀,有没有一点点戳中你?
我给这部影片的4.5分,是给那几个关于姐姐的戳心故事。
安然的出场,像个暴怒的刺猬,她把表姐赶出家门,还赠送一巴掌;她被女医生嘲“为何只是护士”时直接冲上去要动手,甚至淬了拼命拉架的男友一脸唾沫。一同观影的妈妈说:张子枫演的这小丫头可真凶呀!安然的凶,是戳中我的,一直被漠视、从未获得亲密关系滋养的女孩就是这样,她乖戾、要强、随时要竖起来冲上去的样子其实是在嘶吼:“走开!不要欺负我!没有人保护我!”而她那好脾气的男朋友,也是她某个人生阶段的必然选择,她需要这种随时能够获得回应的温和亲密关系来疗愈自己。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朱媛媛饰演的姑妈,她的故事仿佛印证了中国人深入骨髓的重男亲女思想。在以前的多子家庭里,资源基本上是要给男性继承者的,尤其当他是个小儿子的时候。两人同时考上大学,钱只能供弟弟上中专,她必须放弃考上的大学;想出去做生意,家里一个电话说弟弟生女儿了,回来带,她又选择回去。
现在的姑妈,是个被岁月和操劳消磨掉自我的女人,她偷偷把咖啡倒进保温杯,还要舔一下杯壁挂下来的那滴;她切了个西瓜,把瓜中心最甜的瓤剜给安然,自己吃皮边的一小块。她早起习惯不去问自己的需求,牺牲整个人生就是为弟弟、为丈夫、为孩子,她有过抗争吗?或许有吧,她对着俄罗斯套娃轻声说着一句句俄语,仿佛又变成了梦想中闪亮的自己。可当小店来了客人,一句“有人吗?”把她拉回现实,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胡乱擦了擦眼泪:“哎,来了。”
还有是安然歇斯底里想拦下的高危孕妇:“你已经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还要再生?儿子就那么好吗?你再生会死的,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孕妇在手术床上已经气若游丝,却只说:“我要生……”
在影院,我听到一些女孩子在小声抽泣,因为她们也是姐姐吗?或者是幸福的独生女,但她们看到了女人的苦,也在担忧,选择带着弟弟的安然,会走向何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