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一、原文(通行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想位于民众之上,一定要用言辞表示谦卑;想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后面。
所以,圣人虽然身处上位,而人们感觉不到压力;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未感到受伤害。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厌恶他。
因为他不与任何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再次强调了“处下”的智慧。其实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多次阐述过,如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
为了说明“处下”所带来的效果,老子开篇以江海做比喻。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百川都来归服于它。
王勃有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重景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流传。
孤鹜和落霞为动,秋水和长天为静。动静交融,妙境重生。不难看出,四个景象位置最低的便是江海中的“秋水”。
而我们在欣赏这幅诗画时,第一眼往往会钟情于亮丽的落霞和飘逸的孤鹜,或广袤的长天,而容易轻视善于处下的“秋水”。
落霞、孤鹜伙同长天倒映在秋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实相映,浑然一体。如果舍弃位置最下的“秋水”,这幅诗画便顷刻间索然无味。
一棵大树,你能看到的只是枝、叶、干,而最重要的“根”部却深深地埋在土壤里。
一次远行,位置最下的“足”却是你驰骋千里的利器。
因此,位置最下的事物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处下,是一种甘居低处的谦卑,更是一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智慧。
“大者宜为下”。一个强大的人甘愿处下才是真正的“处下”;而一个碌碌无为、自暴自弃的人长期处下,就不是“处下”,而是“堕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