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帮全校的辅导员拆了《非暴力沟通》这本老生常谈,却常读常新的书,因而得以再一次细读。
这一次读,收获颇丰。不仅设计出两个小时的线下课,而且对其中的一些篇章有了新的领悟。今天日更,选其一谈之。
《非暴力沟通》中说到: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言语时,常常会有四种选择:第一、自责;第二、讲道理或指责对方;第三、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第四、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真为马歇尔博士的洞察力所折服。
我发现以前我听到别人对我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我是会自责或恼羞成怒地指责对方,或好为人师地讲道理的。
举例来说,有一次接待一位来访者,我想让他谈一谈自己的童年经历,和父母相处的情况。但对方说:我不是很想谈,总谈过去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一听到他的质疑,马上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道理:诸如童年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对你现在的人际互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啦,探究童年的创伤对疗愈现在的你的意义啦。
可是对方被灌输了道理后,显得更加左右为难。说吧,为难自己;不说吧,辜负老师。对话变得很不畅通。
我读了《非暴力沟通》中的这一段时,我发现我还有更好的选择。
我可以选择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他为什么拒绝回忆童年往事呢?是童年的经历让他很不愉快么?是他觉得当下的咨询关系还没有让他有全然的安全感么?
我也可以选择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为什么在感到自己被拒绝,被质疑时,首先选择了讲道理呢?是因为自己是新手咨询师的缘故么?急切地想展示自己作为咨询师的专业形象,表现自己懂得丰富的知识么?
当我发现了对方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时,我才理解了对方的言行,才理解了自己的选择。
所以要记得,当我们再次听到不中听的话语时,我们将拥有比自责或指责更好的选择。
其实讲道理何尝不是一种指责呢,只是它隐藏地更深一些罢了。它的潜台词正是你的想法是错误的,来听我教你正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