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网络信息复杂。同样一则消息,今天看某大V的解读,你觉得它是错的;明天再看另一大V的信息,它可能就是错误的啦。比如这个案例:
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
——摘自《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第一个观点:向着朴素的正义观引导,可以明确要求惩罚A,因为其故意诱导犯罪,属于“间接正犯”。因为其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明确,大多数人也比较认可。
第二个观点:向着成本效益比较来说,工地属于危险场所。只要管理方把危险场所管理好,比如上个锁,就不会出现B失足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机会。对整个社会而言,C只需要上一把锁就可以避免这个悲剧,C没有上锁,C有责任。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第三个观点:向着自担风险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要为自己的判断买单,赢得起,输不起是“巨婴”。社会养不起“巨婴”,所以B是错的。
其中,法学家就倾向于A错,经济学家就倾向于C错,商人就倾向于B错,这就是三种基本观点。
为了让你被说服,可能还需要一些引导。
比如故事。有的大V在文章开头喜欢用上“我有个朋友……”,本质上就是打算用故事引导。
再比如热点数据。比如某谈出生率的博士,就是以真实却经过剪辑的数据进行前置引导。
有了前置引导,再加上完善的理论体系,“总能”完整的论述观点。
“总能”加引号,一方面,只要顺着它的观点,是逻辑自洽的,你会被说服;另一方面,既可以质疑引导,也可以质疑理论,还可以质疑论证过程,它们表述的观点往往并不完全正确。
举个例子,某大V曾以数据分析建议实行开放政策。如果顺着其思路,确实是对的。但如果翻开看数据,支撑这些数据的是很多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物资和医疗资源支持等,这些不计算进来,给出的建议就不完全。
进一步分析,他的主业是旅游服务,其目的至少兼具促进旅游业发展。他是商人,其基本都按照自己分析出的,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去建议。
所以,为了避免被胡乱引导,至少应该看看对方是什么身份,想一想其所持的基本观点,这种基本观点是否与自己情况相符,才决定是否要为其鼓掌助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