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读?
世间的书按用途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书,一种是无用的书。所谓有用的书就是指为了获取一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读的专业书籍,比如为了考学而读的那些书,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所读的那些书。而无用的书指的就是那些不能直接帮助你考学也不能直接帮助你获得某一项专业技能的书。在学校里被老师称为“课外书”的那种书,比如一本小说,一本诗歌集等都是无用的书。
我这里要谈论的读书的功用,实际上主要指那些无用的书,无用的书与学习无关,与专业技能无关,而与人的生命品质有关。
在我看来读无用的书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功用:
1.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有时还在生活中和文字里”
人的长相分为物理长相和精神长相,物理长相是爸妈给的,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现在有整容术,不在讨论范围内),但是精神长相是后天的,是学习得来的。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主要靠着阅读的滋养。就算你的颜值很高,天生丽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物理长相会慢慢的改变的,岁月不饶人,颜值是靠不住的,我们会慢慢变老,皱纹会爬上我们的脸,我们的水蛇腰会变成储水桶,该凸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你去多少次美容院也无法挡住岁月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可是精神长相不一样,精神长相会随着岁月的的流逝,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的变得丰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读书可以滋养你的精神长相。
苏东坡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尤其是读无用的书,就是在给自己的精神长相做美容。宋代诗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确,长时间不读书的人,精神是疲乏的,一个人一旦精神疲乏就会心烦气躁,久而久之。连长相都会越来越难看。
2、读书可以让人摆脱平庸,远离孤独
歌德说:“读书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庸的,通过读书学习,通过和历史上那些一位又一位高尚的人、智慧的人谈话,逐渐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谈多了谈久了,我们也会慢慢变得更加有智慧,我们的生命也渐渐的摆脱平庸,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尽管我们有家人,有朋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时常感到越来越孤独,有时候我们心里翻江倒海,却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吐漏心声。尤其是在这个金钱至上,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像俞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友谊在这个社会几乎不可能存在。为什么那么多人越来越喜欢一遍又一遍的刷朋友圈,是因为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朋友圈那么大,却没有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人是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的,从此人就必须自己面对星空,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他又说:“人的孤独开始于婴儿与母亲之间连接的那个脐带剪断之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座孤岛,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走不出去,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靠自己去完成。当我们翻遍了朋友圈找不到朋友的时候,如果能拿起一本书,那个朋友自然就来了,他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他想和你讨论的问题,都通过文字传达给你,你可以和他争辩,可以和他讨论,甚至你可以把它冷落到一边,然后拿起另一本书,请来另一位朋友。当你被一本书的文字所吸引,不知不觉间,时间就在慢慢的流逝,孤独感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3、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让人有一颗悲悯之心
陶渊明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是的,人的生命就是“飘如陌上尘”,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变得厚重,阅读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一个人读书多了,他的生命就会慢慢的扎下根,就像一棵树,越是枝繁叶茂,越是根深蒂固。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都是开阔视野、丰富生命的好方法。古人为什么要把读万卷书放在行万里路前面,我想是有道理的。钱钟书说过:“如果不读万卷书,你我行万里路也只不过是一个邮差”。是的,如果不读万卷书,没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积淀,你行万里路只能是到一个地方拍拍照片,晒晒朋友圈而已。如果没有读万卷书,余秋雨不可能写出《文化苦旅》这样的文化散文。如果没有读万卷书,司马迁不可能写出《史记》这么伟大的历史巨著。
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就会不一样,通过读书,你就会对人性有更多的理解,就会经常以悲悯之心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时常一对比的方法,让读者看到贫穷和富裕、高贵与低贱都是相对的。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渐渐读出来人性的丰富,读出了悲悯。
其实人活着不论富贵贫贱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平等的,而又在某些意义上,不论怎么走过这一生都是一种遗憾。富贵者可能锦衣玉食,但也有某种缺少,贫贱者粗茶淡饭,但也有某种丰富。不论富贵还是贫贱,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任你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
《红楼梦》中有一段是描写刘姥姥进贾府的,刘姥姥在贾府中眼花缭乱,一个乡下老太太在第一次来到这个贵族大家中,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国度,王熙凤给她20两银子,对这样一个大家族来说就是九牛一毛,而对刘姥姥他们家来说就是一年的活命钱,刘姥姥用这笔钱做个小生意就能活完下半辈子。那一刻估计刘姥姥多想成为贾府中的贵妇人。贫穷和富贵就是这样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红楼梦》中还有这样一个一段描写,秦可卿出殡那天,在送葬的路上,贵族子弟贾宝玉第一次来到乡下,在一个农户家里,他第一次看见纺纱车,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东西,刚向上去玩一下,农户家的二丫头就出来制止了,“别把我的纺纱车弄坏了,站一边去,我来纺纱给你看”。富贵之家的贾宝玉到了乡下跟刘姥姥进贾府那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不都是一样的么?那一刻估计贾宝玉多想自己生在乡下,可以无忧无虑的跟二丫头玩。
曹雪芹一定是怀着某种悲悯之心去写人的,也许在他看来,富贵者和贫贱者都是一样的,人活着,富贵是一种遗憾,贫贱也是一种遗憾。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季羡林说:“人生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是的,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生命,只有通过读书,人才区别于动物,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寻找到生命的诗和远方。
读书吧,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
读书吧,读书多了就能摆脱平庸
读书吧,读书多了就能丰富生命
二、读什么?
世间的书很多,但是经典的书不多。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就那么几十年,除去工作,睡觉等这些必须的活动以外,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读好书,绝对是一门学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勤奋的读者,一生也只不过能读2000本左右的书”,而我们一般读者,一生能读几百本就已经很不错了。在有限时间内,如何通过读书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我想一个最简单办法就是读经典, 反复的读经典。所谓经典也就是那些各个领域中一流的书,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二流的书,甚至三流的、不入流的书上去。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给经典下过一个定义:“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经典可以反复的阅读,每读一遍就会有所收获,常读常新。
比如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文化的产物。当代中国人的大部分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你不读历史、不读传统文化你就对中国人缺乏理解,你就看不懂纷繁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在历史和传统文化领域哪些是经典呢?我觉得要想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从中国文化的源头读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是儒家和道家,汉代以后又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塑造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儒家的经典就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家的经典就是《老子》和《庄子》,佛家的经典就是《金刚经》等。另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本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易经》。
这些经典不可不读,当然由于人生经历的限制,阅读能力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我们可能一开始读不太懂这些古代汉语,理解不透这些经典中传达的思想,但是只要读,反复的读,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权威的解读和翻译去理解古代汉语,慢慢的你就会理解的,读经典如果你一开始就像读一本网络小说那么容易,那就不叫经典了,读经典就要沉得住气,静心凝思才能有所收获。
作为中国人,不仅要读以上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我想还要能熟练自如的运用中国语言,能体会到这个中国语言的优美。这种语言的训练和提升也要靠阅读经典来实现,在中国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诗歌是最精致、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传达方式。所以我觉得还要熟读中国诗歌,能体味出中国诗歌的语言之美和语言之美背后的那种悠远意境以及诗歌中的境界。而中国诗歌的源头和高峰分别是《诗经》楚辞和唐宋诗词,所以一定要读《诗经》、《楚辞》、《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如果你想更深入的理解中国语言的魅力,不可不读《红楼梦》和《鲁迅全集》。读这些经典不是让你成为诗人,成为作家,而是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天天说中国话,你对中国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底蕴,实际上这也是你生命的底蕴,是你人格修养的一部分。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他只要一开口说话就会表现出来。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要想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理解中国社会,还应该读一读中国历史。读历史会让你看问题有一种历史眼光,你看到的不是眼前的事,而是眼前件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渊源。当然,历史都是后人写的,后人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书写历史、篡改历史。所以读历史一定要读多个版本,不同作者写的历史,既读正史又读野史,既读中国历史也读外国历史。我比较喜欢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史演义》,这是毛泽东读多十几遍的书。还有吕思勉、许倬云、钱穆所写的历史书籍。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隐藏着人性,读历史多了,你就会更好的理解人性,你的心胸就会开阔。读历史多了,你看待现实的眼光就会改变,历史会告诉你,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人和人类社会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思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中。”
正像卡尔维诺说的那样,经典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已经深深的刻印在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你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个体,一定要读一读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经典书籍,以此唤醒自己的内心。读经典,就是读自己。
三、怎么读?
在阅读的道路上行走了三年之后,我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也许每个人的读书方法都不一样,但是我想阅读像做好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一样,一定有比较科学的方法。方法合理了,做好一件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1、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我想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读书梦,尤其是已经走出校园,在社会中为了生存奔波忙碌的普通人,在空闲的时候,如果能拿起一本书,用文字和思想抚慰疲惫的心灵将是一件对身心大有好处的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想读书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时间安静的读一本书。于是梦想一直是梦想,现实依然是现实。而另外有些人完全不同,他们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在这个市井喧嚣、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娱乐至死的时代里,他们用安静的阅读抵抗一切喧嚣与功利。问题是,那些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他们的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关于读书的时间问题,根据我自己经验,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你只要想读,就一定能找到时间阅读。关键不是你没有时间阅读,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把自己想阅读的想法变成行动。只要开始行动,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你的想法就会慢慢的改变,你就不会再抱怨没有时间阅读,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只要去挤,一定可以挤出来。
我们的一整天的时间被各种事物分割成了碎片时间,我们要吃饭、要上班、要睡觉、要上厕所、要洗脸刷牙、要陪孩子、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时间都被这些日常的事务所占据、所分割,我们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时间,安静的拿起一本书,用心的品读。但是,我觉得再忙也不是你没有读书时间的借口。古人总结的很到位:读书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所谓‘枕上’也就是入睡前和起床前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所谓“马上”就是旅行途中,上班路上可以读书,所谓“厕上”就是蹲厕所的时间可以读书。总之就是利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
床头放上几本书,入睡前翻几页,起床前再翻几页,一本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读完。上班路上,坐车途中,包里装一本书,合适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卫生间里放上几本书,蹲厕所的时候顺便翻几页。另外除了这些,我觉得应该在家里合适的位置都放上书,只要有一点时间顺手就可以拿起一本书读上几页,甚至读一页,或者读上一段话也行。这样做时间长了,读书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离不开手机一样,你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书了,就像你时不时的掏出手机看一会一样,你总想拿出一本书看一看。到了这种不读书就无法生活,不读书就觉得吃饭不香,不读书就无法入睡、不读书就觉得时间虚度,的状态的时候,你再也不会抱怨没有时间阅读了。
其实,我们找不到读书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手机的诱惑力太大,而读书的诱惑力太小,很多人就是抵不住手机的诱惑力,一次又一次的把零碎时间都用在了玩手机、刷朋友圈上。想一想,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里有多长时间在看手机。
阅读是要进入一种孤独和静思的状态,你必须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只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这就需要把手机的网络切断,把电脑关掉,回归自己的内心。我想只要做到这一点(开始的时候是自我强迫的),没有时间读书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了。
2、不动笔不读书
很多热爱读书的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本书读完了以后,回头想一想,好像什么样想不起来,跟没读过一样。我觉得要想深入的理解一本书,就应该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问。那么,怎么提问?有怎么做笔记呢?下面是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读到的一些方法,推荐给大家,根据作者的观点,要想让一本书真正的属于你自己,就要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在阅读中提出怎样的问题,才算是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呢?作者认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提出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并通过阅读做出自己的回答。
第一:这本书整体来说,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是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的?
第二:作者在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作者的主要想法、声明和论点。这些制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信息。
第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这本书说了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读的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管事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第四:这本书和你有关系么?这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阅读是为了增加理解力或者获得更多的讯息,读是为了用。
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确、正确的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笔记,如果你是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是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那么阅读笔记是不可或缺的。阅读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一定要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你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还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尽管阅读不是为了记忆,但这样做十分必要。
做笔记是有一定方法的,一个成熟的阅读者通常会有自己的一套做笔记的方法。比如我,通常是在自己感觉重要的句子下面划线,划各种各样的线,以区别不同的重点和问题,我还会在一句话的开头或者结尾标上不同的符号,以表示这句话的不同。有时候还会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或许是一个阅读者采用的一般方法,大多数阅读者都会这样做。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做笔记的方法:分别是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所谓结构笔记,就是你要记下这本书的框架,重点是结构框架而不是内容,结构笔记能让你从宏观上把握这本书,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从哪些方面讲的,作者是如何把问题展开的。做这种笔记很简单,你只要浏览一本书的目录和索引,快速的跳读一本书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的理解一本书,那么你还要做概念笔记,所谓概念笔记就是你要仔细的阅读这本书,深入的理解作者提出的每一个概念,你要明白作者的理论是否合理,他的论证是否精确。在这个层面上的阅读成为分析阅读,这时候的笔记不再跟结构有关,而是要深入作者表达的核心词汇和概念。
通常,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他会同时读好几本相关的书,这些书是关于一个主题的,比如都是关于个体教育的,都是关于人性的,都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等等。那么这时就要做辩证笔记。这种笔记是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因为读者在不同的书里,在不同的作者那里获得了关于一个主题的不同或者相同论断,并获得了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结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阅读的技巧和做笔记的方法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个人不会生来就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有很多人甚至获得了博士学历,读了很多书,他依然不能称得上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只能是一个阅读的工匠。阅读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只属于那些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的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你只有成年累月的,孜孜不倦的在阅读过程中运作这些规则,这些规则才能成为你阅读中的一种习惯,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当然要学会这些阅读和做笔记的规则并不容易,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做的好的时候,就像一个专家在做的时候滑雪跟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有和谐的一种运动。但是如果一个新手上路,两者都是笨手笨脚、又慢有容易受挫的事。但是你没有必要因此而灰心,你可以一项一项的练习,只有每一个动作懂练会了,你才能把所有的规则联系起来,但是未来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在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每一个分开来的不做都要你全神贯注的去做。在你分别练习过这些分开来的步骤后,你不但能放下你的注意力,很有效的做好每一个动作,还能把所有的动作结合起来,表现出一个整体的流畅行动。这样你慢慢等就会将这些规则和技巧变成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习惯,一旦养成的这样的阅读习惯,你将会在阅读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3、“用情专一”还是“见异思迁”
我这里的用情专一指的是一次只读一本书,一本书不读完绝不读下一本。见异思迁指的是遇到好书就开始读,不管上一本书又没有读完。据说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就是用情专一的一种,一本书不读完,绝不翻开下一本。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读书这件事嘛,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死板,尤其是读一些无用的书,随心所欲比较好。逮到好书就拿来读是比较好的方法。
读了三年书以后我发现,一段时间内同时读多本书是比较快的一种读书方法。我通常是每个月列一个这个月的读书单,然后随意的翻看几本,那一本对我最有吸引力,我就先看那一本,同时再去翻看别的书,这些书有的属于同一个主题(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我主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那我就会同时阅读多本心理学类的专业书籍),有的不在同一个主题范围内,同时阅读的这几本书,如果是一个主题,这些书中的理论之间可以相互联系,你在这本书中读不懂的地方,可能你在阅读别的书时,作者换一种表达方式,你就看懂了。如果这些书不是在同一个主题范围内的,那同时读这些书会对阅读是一种调节,比如你读理论性的书读累了,正好拿起一本小说,调节一下紧绷的神经。人的大脑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才能得以激活和休息。等过了一两个月以后,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已经读了好几本书。
有时候读书也看心情,如果有一段时间你心情不叫郁闷,如果你想曾国藩那样读书,你刚好在郁闷的心情下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你打算读的那本书,那岂不是一种煎熬么?虚度了时间,也没有增加心智。
所以我觉得,在读书时还是“见异思迁”比较好,毕竟读那些无用的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愉悦心情,丰满人生,而不是自我折磨,自讨苦吃。
最后我要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观点说明读书的最终意义。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懂的意义在意增长我们的心智。“正是通过对经典书籍的不断阅读,我们的心智才会不断的成长,心智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经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去阅读。这是可怕的惩罚,一旦你的心智停止了成长,你的生命可能会被夺去。”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退休后,如果无事可干,停止了在工作中的那种思考,死亡很快就跟着来了。
所以,只有主动的阅读,才能让你永葆青春的活力,才能让你的心智不断的成长。阅读,尤其是长期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