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参加曲阜团市委和新华书店联合举办的“阅享青春读书汇”,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读书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我们应该让读书成为习惯,而不仅仅只设立个节日,只在4月23日这一天象征性地读一读。
我第一次见到课本以外的书是在小学二年级,父亲带我到曲阜城里办事,顺道进了位于东门大街的新华书店。我当时的震惊成程度今天都难找出一个合适的场景来比拟。原来课本以外竟有这么多的书可读,今天所谓的“山炮进城”大概就是我的样子:根本就不敢去翻看却贪婪又怯生生的注视着每一本书。父亲给我选了一本《封神演义》画册,今天我都不记得到底是叫《封神演义》还是《封神榜》了。我太喜欢了,坐卧不离,尽管有不认识的字,却丝毫不耽误读得津津有味,上学的时候也都放在书包里来回背着,终于让高年级的同学发现,借走,丢了!
我不记得哪个出版社的了,只记得是彩色的画册。这么多年,我通过各种渠道都没有再找到相同的本子。
我记得“依然如故”这个词是从这书上学的,姜子牙火烧玉石琵琶精,“大火烧了半天,那玉石琵琶依然如故”,我去问父亲,这词是什么意思?
我记得纣王宠爱妲己,残害忠良,“大臣梅伯闯进宫,责怪纣王:如今天下大乱,你却不闻不问”,又学了个成语!
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老家上的,偏僻的村子,再加上困窘的生活,想买书,那真是奢望。小学五年级,1997年,我和另外三名同学作为学校的代表跟着老师到曲阜城里参加数学竞赛。这是件很荣耀的事情,父亲给我了十块钱,那个时候十块钱可是巨款。考试结束后,老师带着我们到已经搬到鼓楼门对过的新华书店看书,因为兜里有了十块钱,多少我有了底气,沿着书架我慢慢寻找“猎物”。正是满怀英雄梦的年龄,之前又被刘兰芳评书的《岳飞传》迷倒,就相中了《中华历代名将》里的《岳飞》,定价八块六。一手摩挲着书,一手伸口袋里把十块钱捏了又捏。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去结账,却被售货员告知“孩子,这套书不单卖,总共十本,八十六。”怏怏地放了回去,再没了看下去的兴致。
等到高中来城里上学,开始有了生活费,节衣缩食可以攒下一点钱了,大部分都买了书,当然也是极有限的。高中是最文艺的年龄,沉浸在文学的五光十色里,喜欢用文字记录心事,诗词是最大的寄托。曾花五元买到了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引来同学的极度艳羡。某个周六,积习所致又走进了新华书店,意外发现进门左手边开辟了一个半价专柜。原来只看不买,有半价的可以接受了。寻觅中发现了齐鲁书社版滕咸惠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定价六块八,半价三块四到手。最文艺的年龄遇到了最能体现“文艺范儿”的书,我记得手都是颤抖的,回来之后语文摘抄本上便常常是《人间词话》里的句子,从那也晓得了“三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也曾经在雨夜,静静地听雨,静静地一遍遍抄录。
读书日的怀恋我是高中二年级开始读《红楼梦》的,从此痴迷。去年我给学生讲:《红楼梦》我读了十五年,真的无以遍计,起点就是那时候。当时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也就成了最迫切的希望。新华书店的古典文学专柜,我一次次去,在《红楼梦》前流连,拿起来,看几眼,再放回去,依依不舍地离去,下个周末再去。有一天,我又去了,捧着读了很久,暗暗运气要下定决心的时候,旁边的店员走过来,很不友好地说:“要看就买回去看,你这样耽误别人选书了。”说罢气鼓鼓地看着我,我合上书,没再犹豫,“买了”。三秦出版社精装本《红楼梦》,二十二元——感谢她的不友好。
读书日的怀恋
2004年我上大学,去报到的时候带了三本书:《红楼梦》、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夺目红》和《人间词话新注》。开学没多久的一个晚自习,我带着《新注》去教室,一个同学看到了非要借去,尽管多有不舍,但还是借给了她。过了好多天,她告诉我书被她拿着占座的时候,丢了!
若干年后,我通过各种渠道买了《人间词话新注》的好几个副本,最大的目的就是不能再丢了。
这几年我曾经很无奈给朋友说“当年我买书很难,但读得很勤。如今买书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勤,读得却远没有当日那么用心了,不过万幸不曾放弃。”
“读书为了什么?”他问我。
“不读书,我可能走不出那个无处买书的村子”我说。
“还有呢?”
“灵魂不再寂寞!”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夜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