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常常发生在行动之前,我们说的勤奋,努力只是选择之后的事情,于是结果貌似在选择之初已经决定,如结果不好大多数人认为是宿命,或者是命运和运气。
选择是自己做出的,因为选择错了造成不好的结果,只能说是自己选择错了,为什么选择的时候自己分不清好坏优劣呢?那么问题肯定出在选择的依据上,我们凭什么而做出选择?那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么?而头脑中的所谓知识我们是否证伪过,究真过?
你看,到最后——不好的结果是因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造成的。
努力和勤奋是选择之后的事情,如果选择本身错了只能是越努力越败的惨,效率越高也只能是早死早超生。
如果一个人是成功的,我们约定成俗的断定他是个聪明人。
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很简单:(把大脑类比操作系统)
①看他的操作系统里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
②看他的操作系统里那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笃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与自我训练变得更聪明。
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如果我们通训练与自我训练让自己的操作系统里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越来越多,使它们之间能够产生越来越多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那么我们不是越来越聪明么?那么我们不是更能够分辩得出什么是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么?
所以结论是打磨好概念,价值观也跟着打磨好了,不存在什么选择,选择只不过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很显然价值观决定命运。
"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一个陷阱:
以偏概全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作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观察当作全世界的观察,把自己的看法当作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全然不知道别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别人所身处的世界一样可能跟自己不同——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操作系统也是不断升级的过程,注定是存在不完美的价值观的,有漏洞的操作系统的,而我们必须一边打磨一边使用它,为了使结果接近正确或更正确,甚至最正确,得时时警惕自身的认知偏差和局限性。更直白的说法就是:为了自己能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对未来要表示尊重和敬畏,面对自己要诚实,直面真实的自己,越诚实,离‘命运’就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