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很多人对工作的态度是:工作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具而已。有很多人工作之余就是刷微信、看泡沫剧、玩手游、或者是打麻将。。。第二天再继续上班,日复一日。自然就有了中年危机,因为随着你年龄的增大,你的技能没有提高。反而会有更多的事纠缠于你,曾几何,我也是迷茫中的一员,每周的事情就是上班,回家吃饭看电视,周末去菜市场或是超市买菜。自己也想走出这种模式,别人告诉你多读书,多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想要什么了,话是这么说,自己听了完全无感(再一次证明,你心中没有那个理念,别人即使和你说过,你也觉得那东西与你无关)
阅读
事情的转机始于2011年开始在地铁上看书(当时完全不知道这个行动会改变我),那一阵由于老大刚出生,自己对育儿方面又不懂,上班忙公司的事,下班忙家里的事,每天去公司来回差不多3个小时,每次坐地铁我都如饥似渴的看我带的书,一本接着一本的看,很快育儿书就看了几十本。这个时期其实自己的大脑知识结构是发生改变了的,站在当前的那个状态下,我发现我喜欢理财,于是又开始看了金融学方面的书,这方面的书可谓也是看了几十本,到2015年的时候自己明显觉得自己的大脑又上了一个台阶,想问题想的比较周全,看事情的眼光比较长远。在这一年,我力排众议在意外的情况下,坚持留下了我们家老二,也是在这一年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二套房。其实这些行动只是表面的,深层次的东西是大脑里构建的新的知识体系。现在每天坐地铁我还是在看书,书看多了自然就想写东西,所以要提高写作,源头就是多看书,看好书。
意念+旅行
估计很多人都想趁自己腿脚利索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可是真正能经常出去旅行的人还是很少的。要不就是自己工作太忙抽不开身,也或是孩子太小带着不方便。。。总是有很多原因出不了远门的,我身边有几个家庭就是孩子都快到10岁了,也没见他们出过远门,孩子小的时候说等孩子大些了出去,孩子大些了又是这个课外班那个补习班的,也可能是通过这些年的演练,已经习惯了这种常年呆在一个地方的模式。
我是在2009年发现了旅行对于我的意义,虽然不能经常出去。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每年去一个自己没去过的地方,自从有了这个意念后,头一年我就会想想我明年去什么地方玩,很多家庭的旅行我都是提前半年就把攻略做完了。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零星的时间,比如之前加班了,领导让倒休。这富裕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就犹如天上掉馅饼,我会紧急调动自己的大脑盘算下这时间去哪里合适?就这种临时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带孩子去过三亚、深度游山东、春天去婺源看油菜花。。。
后来我发现,我比身边好些人带孩子出去得都多,也比那种全职在家看娃带孩子出去得多,究其原因是我心中有出去旅行的意念,有很多地方我即使还没去就已经长在我的脑海里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走了。旅行的次数越多,自己的心胸越宽广,收拾行李的次数越多,收拾得也就更加的顺手。
没有多少人是小时后就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事业的,都是在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发现的,当你迷茫的时候,一定要多看书,多出去旅行。你会看见很多人的思想、别人的生活模式、以及更美的风景。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自然会形成你独有的意念。到这个阶段你就已经不迷茫了,你会非常的忙碌,进入心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为自己的事业而拼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