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携右手的艺术
——教师如何介入学生家庭教育品质提升
南通市北城小学 范崚瑱
儿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未来,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来都不是一家一校的问题。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两股力量。如果说,学校、老师是左手,家庭和家长就是右手,左右手一起使劲,朝一个方向、同时使劲,才能把孩子托起来,帮他(她)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要是左右手合作不好,结果就不那么美好了。
就教育专业而言,教师接受了更多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掌握有较为正确和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在帮助学生家长提升家教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责任。但此“任”既重,此“道”且远。
一、信任:铺好路基
信任,是教师的教育影响力能够介入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家长群体是一个复杂群体,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个体阅历、性格都千差万别,因而对教师的信任度必然有高低不同。在建立家校互信方面,学校和教师应主动作为,勇于承担。
多沟通,增加办学透明度,以坦诚换信任。
学校教育活动中难免会有涉及费用等事务,恰恰是这些事情容易引发猜忌和灰色的联想,有时连学生的座位安排,小干部选任等最常规不过的事情,也容易引发一些家长不明就里的猜测,从而为“信任”蒙上阴影。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在这些方面依法办学、廉洁从教,取得家长的信任。
巧宣传,彰显教育专业力,以愿景激信任。
教师的教育实力是其能否成功介入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和教师要巧妙地展示自身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成果,以增强家长的信任。对于教育专家的期待和信任,往往能开启家校合作的美好前景。
畅渠道,培养家校互动性,以习惯保信任。
建立通畅的家校互动渠道,增加互动的频率和效率,家校之间互换信息、互相支撑成为习惯,能够为长久的保持信任保驾护航。
共识:获取准入
教师发挥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作用是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首先,教师并没有获得介入儿童家庭教育的授权,任何家长都能轻易地拒绝教师的介入,更不用说无法计数的“阳奉阴违”“耳边风”“不当回事”……其次,教师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追求更高远,“集体主义”“爱国”“利他”等教育追求往往和家长“只为自家孩子考虑”初衷相悖,很难真正进入家庭教育领域。
借助专业知识和能力,建立教育共识。
学校教育的要求如何成为家庭教育的共识?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巧妙办法,仅举一例——一位老师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让家长们认同:督促孩子朗读课文很重要。
书信摘要:
今天的课堂学习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孩子们普遍不重视回家的口头作业。昨日家作要求熟读第二课《再见了,北京》。在今天的检查中(开火车读课文,每人读一句话。),我吃惊地发现:全班能够流利地读好一句话的孩子不足10人。
朗读课文到底有多重要?
朗读课文是识字的重要手段。二年级的课文都标注了拼音,方便孩子自己拼拼读读,在反复多遍的朗读中,汉字一遍遍出现在眼前,读音一遍遍回响在耳边,这些字自然而然地就认会了。有的孩子怕烦、怕苦,没有耐心和毅力一遍遍地去读,结果就失去了识字练习的机会。慢慢地,这些孩子的识字量就跟不上集体的步伐,语文能力和考试成绩会明显下降,成为“落后生”,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慢慢失去,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今天的课堂学习花了整节课的时间让孩子反复读书,反复练习,终于,大多数孩子都能比较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了。但是,宝贵的时间也无可奈何地流逝了——我多么希望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和乐趣啊!周欣怡同学是我班语文学习很出色的孩子,她昨天在家朗读课文用了很长时间,孩子自己说:“我读了有一个小时,大概有20多遍,我才把课文读熟了!”孩子和我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写着自豪,声音里透着自豪,小脑袋自信地抬着!她有资格自豪——经过自己的努力,她感受到了成功和成果,这是千金难买的成长的经验!
朗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孩子说话水平和写作水平。现在的孩子读不好书的原因除了识字不多之外,还有语言不规范的因素。很多孩子在平时说话用的是方言,语句很简单,词汇也不多,需要靠朗读规范的语言来积累经验。像这样的句子只有在书上才会出现——“此时,北京城礼花四起,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熟读这样的句子,孩子慢慢地就能脱口而出,把这样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这样的语言积累得越多,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越好。因此,朗读实在是太重要了。
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室里集体练习朗读。但每个人“读熟”一篇文章需要花的时间和努力是不一样的,只靠在课堂上的集体练习是不够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后自行练习,在“每一分耕耘”中收获。拜托您在孩子还不太懂事、自觉性和自制力都不够的情况下给孩子一点督促,一点鼓励,别让他掉队啊!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更新教育共识。
教育的共识也有不同层次和难度级别,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着儿童的发展,循序渐进地与家长不断建立和更新教育共识。
如:低年级时着手在好习惯培养很重要。中高年级可以试着“助人为乐是美德”“合作互助出真才干”……
让家长之间互相教育,普及教育共识。
有时,介入家庭教育可以借助家长群的力量来推动。让家长之间互动分享,有些教育共识才会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成为家长的共识。
问题情境:有效介入的契机
教师介入家庭教育指导不能空对空,必须凭借具体的教育问题情境,给出指导意见和解决之道。
仅以另一份教师写给家长的信来说明吧。
尊敬的家长朋友:
这是给您写的第十四封信了。我努力在陀螺般不停歇的忙碌中挤出这写信的时间,坚持着这样的沟通形式——感谢您愿意阅读我的信,听我絮絮叨叨地说关于孩子的各种想法和做法。
上个周末对好多家长朋友而言,都不够愉快!孩子第一单元测试的成绩非常不好看!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为此受到责备了,也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经受了折磨,真担心。请听我说说这次小测验,也许我们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孩子的分数不等于一切,请别让分数左右了您的情绪和理智!孩子的失误是有原因的。1.时间不够,很多孩子没有能够做完全部试题。(实际的考试时间是一节课,试卷的量是1个小时。)2.考试情绪不佳,没有进入状态。(我有会议外出,陪伴孩子考试的是实习老师,孩子没有重视。)3.阅卷严格。(这次测试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测试,我想让孩子从挫折中学会严谨,阅卷时按照能扣分则扣分的原则,从严要求。)……
您看,分数的背后有很多的具体原因,没有弄清楚原因就生气,就责怪孩子的话,您批评的话语就失去了足够的说服力和权威,孩子也许表面上听着、受着,心里却在犯嘀咕——“你懂什么呀!”有时,为了让孩子有信心,老师会降低试卷的难度,那么您的孩子就会有很好看的分数,那同样不能代表一切,不足以盲目乐观。因此,无论何时,不要只看到分数!
分数自然也有它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
这次测试不是真正的考试。我提前一周告诉孩子周五要测试,测试的内容就是大册上的试题,建议孩子根据试题复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掌握这些内容。我以为:让孩子学会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准备”而“努力”,是学会“负责”的过程——负责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大人的说教决不能让孩子“负责”起来。“负责”是一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知道我该干什么,我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干什么。”“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须尽早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这种能够预见结果的考试,考试成绩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考试”,考出的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孩子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如果这一次的“考试”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最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反思和获得的知识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我的努力程度决定了我的成绩。力求让孩子学会的是对自己“负责”,
当然,学会负责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成功,以后,我们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体会,去学会。
我们对《大册》的使用是这样考虑的:每一课的阅读分析题在课堂教学中集体阅读,学会理解,但不写在大册上。所有的课时练习在复习期间,作为复习检查的内容来过关。单元测试在每一单元结束的时候作为练习之用,同样是让孩子自我检查学习效果,老师会仔细批改,从严要求。有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练习量。是的,一定量的反复练习一定会对孩子的“应试”能力有帮助,如果自己的孩子有这个耐受力,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请不要写在大册上,我要作为考核之用),但不建议过量。毕竟,阅读能力、语文水平不是靠做题目做出来的,多阅读才是根本之道。
教师介入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切忌空对空。否则,再美好的心愿和初衷也有可能落空。当儿童成长出现具体的征兆,介入的契机显现,教师的科学介入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