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说《隐秘的角落》不好是件很危险的事儿。“装逼犯”“事儿逼”等等一系列标签都会给你贴上。
因为这部上线不过一周的新剧,已经被冠上诸如“今年最佳国剧”或“国剧之光”之类的评价。
那么《隐秘的角落》好不好看呢?好看。
值不值豆瓣9.2分的评价呢?不值。
分数明显过高,这不仅是我的评价,也应该是很多人的看法,君不见目前分数已经落回到9.0了吗。
当然,对比大多数国剧来说,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制作。
只是和大多数提到的“尺度”“格调”等问题,都没有很多人捧得那么高。
《误杀》里不也说到嘛,“看过一千部电影后,就会觉得世上没啥稀奇事儿了”。
而对看过好几个一千的笔者来说,不仅没有啥稀奇事儿,认真观看了三集半,发现了多个细节上的小问题。
不是挑刺儿,纯属无意撞见。
必须承认,第一集的质量还是非常过硬的。
从那个人人都提到的“惊艳”开局始,事件发生,人物出场,两条线并进。
问题主要出在第一集之后,小女孩普普清晰记忆“杀人犯”上。
尽管导演的镜头非常直接地表现了杀人犯张东升回冷饮摊旁边的车里取东西,背对着的小女孩普普准确地记住了对方的面容,车标和车内情况。
剧情才刚刚开始,剧中人物并不清楚要发生什么,会对擦肩而过的人有那么深刻的记忆吗?
而且不仅记住了脸,还清楚地记着车标的大致情况,车内挂着的粉色玩偶。
别说可能不可能,哪天你自己试试看,就知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能发生。一般情况下,如果杀人犯碰倒了饮料或者碰倒了人,给人留下印象,会让人觉得更合理一些。
当然你觉得这个太俗套了,从剧中表现看普普的成熟度、聪明劲儿的确远超出同龄人,那么我也没意见。
但是第二条Bug,我觉得应该没啥疑问吧。
主人公张东升在谋杀了岳父岳母后,和不知情的妻子家人等一起在下葬仪式上。
镜头所至,可见一座旁边长满青苔的坟墓。
人不是刚死吗?这有点常识就能看出来这是多年的墓地吧。
墓碑上写着“先父 徐广山, 慈母毕淑娴”,这Bug都有点让人不忍卒视了。
中国文字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墓葬,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比较重视的广东地区(剧中故事就发生在广东,因为经常有人说粤语)。
“先父”应该对应“先母”,“慈母”的话,就应该是“严父”。
先慈先严,先考先妣,这些说法是常用的,而且既然是合葬,那就必须要保持一致,再没文化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如果你非说要保持“个性”,我就无话可说了。
吹毛求疵的话,那么雨伞也应该算上。
下葬时打黑伞一般只在外国电影里见过,据说摩西曾问耶和华为什么创造魔鬼,耶和华对摩西说是为了更加光明。所以每当举行葬礼的时候,西方人要打黑色的伞寓意尽早升入天堂。
国内的下葬仪式上有没有打伞的习俗呢,不太清楚,但至少没见过。不过经查在南方某些地方,在给先人下葬时,无论土葬或是火葬,均应“打伞遮阳”,是因为先人的遗体或骨灰等均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以免先人魂飞魄散,因此需打黑伞遮阳。
从剧中有人唱喏的情况看,此种说法或许说得通。但从墓碑那么粗糙的文字表现来看,又不像遵循习俗的样子。
因此只能说是不中不洋。
下一个Bug是剧中主角之一的严良在少年宫门口买水碰见老民警后,水也不要了撒腿就跑,老民警跑过去后,老板一边拿着瓶装水,一边问要钱,于是老民警只好扔下钞票就去追。
场面看着很紧凑,可是实际很不合情理。拿到水给钱正常,没拿到水为啥还要给钱呢?这不是生活常识吗?
还有个不太符合生活常识的地方,是小男孩朱朝阳的妈妈在前夫和他的妻子生的女儿坠楼死后,带着朱朝阳去医院探望。
谁通知的朱朝阳妈妈?她前夫?还是她的情敌?只能是这两个人,但是这两个人都在悲痛中怎么会想着通知别人?
况且,那个孩子是她前夫和其他女人生的,本来就是她应该仇视的,怎么还会去安慰呢?
一来情操的高尚体现得不是地方,二来也不符合情理。
其实矛盾的发生点也有生硬的地方。
在风景区拍照很正常,为什么要拍视频呢?剧中的说法是给小女孩拍个视频,让她唱首歌。
配合剧情的是,因为拍视频才“巧合”地拍下了张东升推杀岳父母的瞬间,然后才有了接下来的剧情。
墓碑显示剧中时间是2005年,15年前的照相机能不能清晰地拍到那么远,希望懂行的人贡献下脑细胞。
所有伟大的影视作品,都是因为有了符合情理、值得反复咀嚼的剧情和场景等,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不符合常理或出现纰漏,就注定成不了伟大的作品。
当然只看了三集半的《隐秘的角落》,仅是管中窥豹,这点细节的纰漏也倒还无法掩盖它制作上的精良,虽然谈不上是伟大作品,但起码是一部悬疑的佳作。
有人说看国产剧,就是图个放松,那么认真干嘛。
还有个看似颠扑不破的“真理”:认真你就输了。
但不认真,不较真,或许我们永远出不来精品,伟大的作品。
认真了,我未必就输了。
网友评论